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盘口瓶,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盘口瓶<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龙泉窑青釉盘口瓶

高17.0厘米
口径6.7厘米
足径7.6厘米

  瓶盘口
细长颈
溜肩
圆腹
圈足
里、外及足内满施青釉
底边无釉
凸棱处釉薄
映出白色胎骨

  此瓶既无精美繁复的雕饰
也无艳彩浓抹的图案
唯以其造型之秀美
釉色之纯净俏丽
风格之敦厚
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它的釉为粉青釉
其色泽和质地之美
代表了我国历史上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

  龙泉窑瓷器造型丰富多样
如日常生活中的盘、碗、洗、炉
文具中的笔筒、笔架、水以及塑像、陈设品、文玩器物等应有尽有
其中尤以仿商周青铜器的(lì 音力)式炉、仿玉器的琮式瓶和仿汉代铜壶等器物最为精致
在装饰方面
由于南宋龙泉窑青瓷釉层厚而失透
北宋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
堆塑和浮雕为装饰手段则应运而生
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龙凤、双鱼、莲瓣、人物纹等具有立体感的纹样
进一步加强了装饰艺术的美感

  龙泉青瓷的成就
与制瓷匠师掌握先进的烧造工艺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期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
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
烧成时不易流釉
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为著名
梅子青釉的釉层厚达1.5毫米以上
釉色青翠
光泽柔和
美玉般浑然一体的釉色
配之以朱砂底足和利用釉汁流动在器皿转折处呈现的釉色浓淡的变化
更增添了其秀丽雅致的风采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
故名
窑址已发现上百处
始烧于北宋前期
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
瓷窑数量成倍增长
其产品质量提高
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
器型也更加丰富
尤以鬲式炉、堆塑龙**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
器物胎色灰白
釉质滋润
造型多种多样
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
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
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
近三尺的大盘、大瓶
烧成后不变形
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
产品传世较多
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
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
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粉青釉是青釉的一种
呈粉润的青绿色
如半透明的青玉
首创于南宋龙泉窑
并风行一时
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
在生胎上挂釉
釉层较厚
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
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烧成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
按凸起高度的不同
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
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
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瓷器釉色的名称
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
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
又恰似青梅色
故名
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
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
以铁为主要呈色剂
釉面光泽亦较强
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一种国画颜料
即“辰砂”
朱砂是石灰岩中的矿石
湖南的凤凰、麻阳
贵州的安顺
四川的秀山
云南的大理均有出产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盘口瓶,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