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时期原始瓷青釉弦纹罐,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商时期原始瓷青釉弦纹罐<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原始瓷青釉弦纹

高31.4厘米
口径20厘米
底径9.3厘米

  罐口外折
短颈
溜肩
肩以下内收
平底
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
口内外饰弦纹
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
表面施青釉
釉层薄而不匀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
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
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
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
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
器表施石灰釉
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
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
器表有玻璃质釉层
胎体吸水率低
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
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原始青瓷最初发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遗址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中
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
山东济南大辛庄
河北藁(gǎo 音搞)城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商代晚期遗址中也都有**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
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
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
器物造型不甚规整
胎体厚薄不均
器表釉层不均匀
釉层较薄
釉色不稳定
它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
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故称“原始青瓷”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原始青瓷是由陶向瓷过渡阶段的产物
始见于商周时期
其胎色灰白
胎质坚硬
器表施釉
与陶器相比
它的烧成温度高
胎体烘结度好
吸水率低
具有陶器所不具备的物理性能
但由于工艺上的局限
炼泥较粗
造型单调
以及变形、胎裂、釉薄、施釉不均匀、釉色不稳定等因素决定了它的原始性
其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高温釉
由于氧化气氛的影响
大多呈青中偏黄或黄褐色
器型分为仿青铜礼器的造型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两大类
有壶、罐、盒、盘、鼎等
原始青瓷的烧制为我国瓷器的发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和技术基础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印纹硬陶是商、周时代盛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陶器
战国时仍继续生产
其胎制坚硬
含铁量高
陶胎成形后
用陶拍拍印形成各种图案纹饰
然后以1000℃~1200℃的温度烧成
扣之铮铮作响
由于质地粗糙
不适宜作饮食器皿
故绝大多数是容器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
面积约24平方公里
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
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
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
釉以铅作助溶剂
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
再配以石英而制成
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
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商时期原始瓷青釉弦纹罐,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