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

阅读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图1)

《武夷放棹图》轴

方从义作
纸本
水墨
纵74.4厘米
横27.8厘米

此图画武夷山景

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县西南
绵亘百余里
有36峰、37岩
水流其间
分为九曲
为我国南方风景名胜之地

古代
道家将它称为第十六洞天
是道教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

此图是方从义为同道周敬堇而作

画面右侧一峰高耸
峰下水中一叶小舟徐徐划行
岸上怪石嶙峋
林木丛生其间

笔墨浓润
酣畅淋漓
山体用纵向长线条皴染
以增其峭砺高耸之感

布局奇特
笔法多变
融古法为己用
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格调

本幅右上隶书题名:“武夷放棹”

左侧自识:“敬堇签宪周公
近采兰武夷
放棹九曲
相别一年
令人翘企

因仿巨然笔意图此
奉寄仲宣布
幸达之

至正己亥冬
方壶寓乌石山识

”钤“方壶清隐”印

“至正己亥”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此图应为方氏晚年作品

“乌石山”即闽山
在福建闽侯县境内

本幅钤“卞令之鉴定”、“石渠宝笈”、“陈仁涛”、“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心赏”、“金匮宝藏陈氏仁涛”、“乾隆鉴赏”、“谭”“敬”(方连珠)、“徐安”、“古黔陈少石考藏名迹”、“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式古堂书画”等鉴藏印15方

著录于《大观录》卷十九、《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三、《宝迂阁书画录》卷一

方从义(生卒年不详
主要活动于元延祐至至正年间)
字无隅
号方壶
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为龙**山上清宫道士

工诗文
书擅古隶、章草
笔法纵逸洒脱
颇富特色

复工画
长于山水
宗法董源、巨然
近师高克恭云山墨戏
峰峦高耸
古木槎枒
墨气冉冉
实为画中逸品

一生喜游历
至正初遍游大江南北
尝游大都
名声鹊起
诗、书、画为一时所重

巨然
五代宋初画家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南唐亡
至开封(今属河南省)
为开元寺僧

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
山顶多作矾头(石块)
与董源并称“董巨”
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方壶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之一
也称为“方丈”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
言海中有三神山
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仙人居之

”又《封禅书》云:“自威、宣、燕昭
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
其传在渤海中
去人不远

患且至
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
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
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
望之如云
及到
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
风辄引去
终莫能至云

”又晋人王嘉所撰《拾遗记》卷一称
三座神山由于其形如壶器
又分别被称为方壶、蓬壶、瀛壶
并称“三壶”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
共有三编
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
共四十四卷
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共四十卷
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共二十八函
一百二十册

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
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
名温室

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
贮藏于此
并撰《三希堂记》
阐释“三希“之深意
遂易名为三希堂

至今仍保持原貌

二十卷
清代吴升编著

吴升
字子敏
吴县(今属江苏)人

自幼雅好古物
尤精于鉴赏书画

此书前九卷著录法书
自三国魏起至明代止
记有每件作品的书写字数、行数及本文
第十卷为《元明贤诗翰姓氏》
录有元、明时期最著名的法书家小传
第十一卷至二十卷著录自东晋至明代的名画
详尽地描述画面
记录款识、题跋
并加以客观的评论

书前有宋荦及翁方纲序

六十卷
清卞永誉编著

分《书考》、《画考》
著录其目见之清代以前的法书、名画

是书淬取著录书画诸体之长处
又分门别类
先纲后目
先总后分
先本文而后题跋
先本卷而后征引他书
辨其源流
别其真赝
考究详明

又用大小字体、眉注圈识分别正文与外录
条理井然
眉目清楚

自魏晋以来而迄清康熙时所传世之书画于此大备

书画之前有《书评》、《书旨》及《论画》
辑录诸家画论

此书著录宏富
尽管间有谬误
仍不失为一部考据精备之作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