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青釉玉璧形底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青釉玉璧形底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釉玉璧形底碗

高3.5厘米
口径14.4厘米
足径6.6厘米

  碗撇口
浅腹斜收
玉璧形底
里外满施青釉
从各方面特征看
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

  根据浙江诸暨牌头茶汤唐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墓**的资料看
当时已有撇口碗
这种碗斜腹
玉璧形底
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
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
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
在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
如河北的邢窑定窑
河南的巩义窑
山西的浑源窑
陕西的耀州窑
浙江的越窑
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烧造
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有中国的玉璧形底瓷碗
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青瓷
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
碗壁有的直壁斜出
有的微带弧度
足一般宽而浅
中心凹处有的施釉
有的无釉
这种碗与敞口斜壁玉璧底盘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风格相同
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古玉器名
扁圆形
正中有孔
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
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
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
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
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
多光素无纹饰
器型比较简单
到春秋战国时
玉璧则相当规整
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
汉代继承前代风格
雕工更加精细
汉以后至宋、元时
玉璧不多见
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
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
也有用琉璃制者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
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句
今人所谓越窑
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
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
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
其制瓷业不断发展
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
至北宋中期衰落
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
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
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
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
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
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
故名
始烧于隋代
唐代为繁荣期
盛产白瓷
胎质细腻
釉色洁白
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
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
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
端溪紫石砚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
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
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
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
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巩义窑窑址在河南省巩义市
该窑创烧于隋代
唐代有很大发展
以烧白瓷为主
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
唐开元时期这里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
浑源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浑源县
此窑始烧于唐代
该窑生产的里白釉外黑釉碗具有地域特征
金、元两代盛烧黑釉剔花瓷
此外
还有青釉、黑釉划花、白釉划花、剔花、印花、白地黑花及钧釉瓷等
该窑所烧造的瓷器品种之丰富在雁北地区是少见的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1959年发掘
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市为代表
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等处
宋代属耀州
故名
耀州窑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
曾使用化妆土
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其典型器
北宋时以青瓷为主
兼烧酱色釉器
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
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
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
胎质灰白而薄
釉色匀净
由于胎中含铁
在煤窑自然氧化气氛下烧成
使青釉或圈足周围呈现姜黄色
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
装饰以刻花为主
线条刚劲流畅
北宋中期以后
出现印花装饰
   1953年北京广安门外曾发现大批刻有龙凤及花卉图案的耀州青瓷
证实耀州窑确曾烧过贡瓷
金、元时期继续烧造
元代胎釉渐趋粗糙
花纹图案较简单
亦烧白地黑花器
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
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及广东、广西等地均烧制类似的刻印花青瓷
                
唐代瓷窑之一
最早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发现其窑址
又称铜官窑
创烧于唐
晚唐为其极盛期
五代后衰落
唐代长沙窑的彩绘新工艺对宋彩绘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
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
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
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青釉玉璧形底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