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巩义窑三彩双系罐,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巩义窑三彩双系罐<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巩义窑三彩双系
高12.5厘米
口径13.5厘米
底径6.9厘米

  罐呈扁圆形
口内敛
平底
口外两侧各有一系
器内施黄釉
外壁以绿釉为地
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
器施半釉不到底
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
但丰满端庄
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
此罐以瓷土作胎
胎体坚致洁白
烧成温度较高
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
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巩义窑窑址在河南省巩义市
该窑创烧于隋代
唐代有很大发展
以烧白瓷为主
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
唐开元时期这里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
系即器耳
以双系形式为常见
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
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
以后各朝多有烧造
以“黄”与“皇”谐音
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
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
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
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
然后施黄釉
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
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
故有“浇黄”之称
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
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
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
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
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
其釉面光洁
釉色浅淡娇嫩
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
其呈色几无差异
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用模型使陶泥成型的一种方法
根据此件罗汉像内、表面特征和内部形状
可以推测出其陶胎的制作工艺是在雕塑成形后制作了外部模具
然后将胎泥按压在模具上
再安装内部隔板和桶状结构
最后打开外模修整外形
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
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
入铅做助熔剂
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
也可以先烧素胎
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
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
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
有的一色单用
有的多色混合使用
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
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
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
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
多用作随葬明器
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
其器类繁多
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
均有制作
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烧制瓷器所用的以高岭石为主的纯净粘土
又称高岭土
呈白色
唐三彩虽然为陶器
但有些三彩器采用白色瓷土作胎
胎体洁白坚致
            
唐代重要瓷窑之一
在今河南省巩县
1957年发现其窑址
巩县窑于隋代烧制青瓷
到唐代除烧制青瓷、白瓷、黑瓷外
还烧制三彩器
是目前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的窑址之一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巩义窑三彩双系罐,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