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青釉凤首龙柄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青釉凤首龙柄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青釉凤首龙柄壶
通高41.3厘米
口径19.3厘米
足径10.2厘米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
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
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
龙口衔住口沿
作窥视探饮状
前肢撑于壶肩部
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
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
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
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
下为宝相花6朵
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
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
此壶胎体厚重
釉层凝厚
玻璃质感强
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
其装饰纹样繁复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
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
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
影响所及
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
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
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
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
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
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建筑正脊正中央的脊筒子称“龙口”
亦称“堆塑”、“堆贴”
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器物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
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
其内饰以图纹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
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
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
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
用圆珠作规则排列
似闪闪发光的宝珠
富丽华美
故名宝相花
盛行于隋唐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
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大多数情况下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古代中国对伊朗的称呼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
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
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
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
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
使花纹印到坯体上
施釉烧成后
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称“模印”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
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
其特点是雕刻较深
花纹有层次
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
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
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
故亦常称刻划花
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青釉凤首龙柄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