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越窑青釉直颈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越窑青釉直颈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越窑青釉直颈瓶
高22.4厘米
口径2.3厘米
足径7.3厘米

  瓶直口
长颈
颈上细下略粗
硕圆腹
圈足
通体施青釉
釉色莹润细腻
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
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
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
透明度好
釉色极为优美
青绿色调
浑厚滋润
其胎体灰白色
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
釉面犹如一湖清水
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
唐人陆羽《茶经》中
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
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
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
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句
今人所谓越窑
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
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
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
其制瓷业不断发展
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
至北宋中期衰落
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
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
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
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
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陆羽(733—804年)
名疾
字鸿渐
自号桑苎翁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出身孤苦
敏而好学
上元元年(760年)
隐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
与江南名僧皎然结为“忘年缁素之交”
史称“更隐茹溪”
其后
辗转于各地的名山大川
品茗弄泉
研创茶学
写就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建中四年(783年)
隐居信州广教寺(后改茶山寺
在今上饶市一中校园内)
贞元二十年(804年)
在湖州青塘别业病逝
长眠于杼山
作为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其有《杼山记》、《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吴兴图经》、《南北人物志》、《湖州刺史记》等行世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越窑青釉直颈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