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高19.2厘米
口径12.6厘米
足径14.2厘米

  罐唇口
直颈
丰肩
圆腹
腹下敛
平底
胎呈灰白色
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
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
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
除满足国内需要外
还大量外销
其造型简洁朴素
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
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
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
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
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
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
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
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
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
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
题材活泼生动
具有写实性
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
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
此风始于长沙窑
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唐代瓷窑之一
最早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发现其窑址
又称铜官窑
创烧于唐
晚唐为其极盛期
五代后衰落
唐代长沙窑的彩绘新工艺对宋彩绘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
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
使花纹印到坯体上
施釉烧成后
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称“模印”
            
陶瓷工艺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亦称“贴花”或“印贴花”
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纹样
贴于坯面后施釉烧成
汉晋陶瓷器上贴有铺首、人面、鸟兽等
唐代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大量使用此法
前者为青釉褐斑贴印花卉、人物、禽兽、双鱼、园景、葡萄、龙鱼等
多贴在罐、壶等器上
后者贴花多与三彩釉相配
饰于罐、瓶、壶等器上的各种团花
愈增添了三彩器的富丽
一种以铁为主要呈色剂的彩料
始见于西晋后期
东晋到南朝早期曾普遍使用
而在隋唐白瓷上运用效果尤佳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