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三彩杯盘,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三彩杯盘<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三彩杯盘

承盘:高3.1厘米
口径21.8厘米
足距14.2厘米
杯:高3.3厘米
口径6.5厘米
足径3.3厘米

  杯盘由承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小罐组成
承盘为敞口
坦底
下承以三短足
盘内置小杯环绕中心小罐
盘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黄、白、绿等色釉
釉色鲜亮亮丽
盘内无釉

  此套杯盘应为饮具
是用来随葬的明器
是唐代现实生活细节的一个再现

  这种样式的饮具在唐代颇为流行
承盘上的小杯五至七个数目不等
它的出现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水平
由于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因此其成型方法较为丰富
主要有粘结法(捏塑法)、轮制法和模制法等
一些方形或长方形器物多是用泥片粘结而成
如陶枕之类
圆器常采用轮制法
人物塑像则采用模制法
此套杯盘即以轮制法制成
轮制法在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现
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后期曾普遍采用
其作法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
借其快速转动力
用手提拉
使之成型
轮制陶器的器形规整
厚薄均匀
器表和内部一般留有平行螺旋纹(使用筑模法则没有螺旋纹)
明器也称“冥器”、“盟器”
是中国古代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
它包括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
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
沿袭至明清以后
其质以陶、石、木、纸最为常见
            
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
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
入铅做助熔剂
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
也可以先烧素胎
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
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
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
有的一色单用
有的多色混合使用
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
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
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
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
多用作随葬明器
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
其器类繁多
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
均有制作
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用模型使陶泥成型的一种方法
根据此件罗汉像内、表面特征和内部形状
可以推测出其陶胎的制作工艺是在雕塑成形后制作了外部模具
然后将胎泥按压在模具上
再安装内部隔板和桶状结构
最后打开外模修整外形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959年首先在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和泰安市郊大汶口镇发现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
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6000—4200年
大汶口文化陶器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
按颜色可分为红陶、灰陶、白陶、橙黄色陶等
白陶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
陶器造型主要有鼎、豆、罐、壶、杯、盂、鬶、背壶等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的器物
大汶口文化也有非常精美的彩陶
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
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
距今约四五千年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玉器内容极其丰富
包含着深刻的内涵
其雕刻之精和**量之大都是空前的
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撤县建市)龙山镇而得名
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等几种类型
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
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
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
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
音掩)、鬶(guī
音轨)、盆等
制陶工艺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
黑陶是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
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
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
龙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烧成后期用烟熏法进行渗炭的结果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三彩杯盘,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