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高8.5厘米
口径8厘米
足距8.3厘米

  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
敛口
直腹
折底
下承四足
盖面隆起呈盔状
上饰宝珠钮
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
盖面上部饰褐彩
器身施青釉
釉不及底
釉色青中泛黄
温雅柔和
釉面有细小的开片

  此种炉又名香熏
为熏香之用
炉盖多作镂雕装饰
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
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
有如云雾缭绕
瓷香熏始见于东吴
六朝时较流行
多有托盘
炉身大
盖面镂孔
式样大方
唐以后将托盘改为三足或五足
镂空小而密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望成窑、瓦渣坪窑
因属长沙市管辖
所以有长沙窑之称
长沙窑创烧于中唐
盛于晚唐、五代
是一处规模宏大、技艺极高的大型民间瓷窑
长沙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模印贴花、雕塑和釉下彩饰等
其中以釉下彩最为著名
所用彩料主要为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
按彩绘技法可分为釉下褐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斑点图案、釉下绿彩彩绘和釉下褐绿彩彩绘4种

  此器造型规整大方
胎体厚重
盖面以釉下褐彩装饰
釉色深浅不一
装饰性极强
唐代瓷窑之一
最早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发现其窑址
又称铜官窑
创烧于唐
晚唐为其极盛期
五代后衰落
唐代长沙窑的彩绘新工艺对宋彩绘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
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
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
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一种以铁为主要呈色剂的彩料
始见于西晋后期
东晋到南朝早期曾普遍使用
而在隋唐白瓷上运用效果尤佳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
即在浮雕的基础上
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
局部圆雕
使其脱离背景
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
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
将装饰花纹雕空
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
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
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
使花纹印到坯体上
施釉烧成后
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称“模印”
            
陶瓷工艺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亦称“贴花”或“印贴花”
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纹样
贴于坯面后施釉烧成
汉晋陶瓷器上贴有铺首、人面、鸟兽等
唐代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大量使用此法
前者为青釉褐斑贴印花卉、人物、禽兽、双鱼、园景、葡萄、龙鱼等
多贴在罐、壶等器上
后者贴花多与三彩釉相配
饰于罐、瓶、壶等器上的各种团花
愈增添了三彩器的富丽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