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釉里红瓷器拍卖价格

雅集网/冉 阅读

本文目录

明代青花釉里红真品特征

釉面白中泛青
尽管明代几乎所有的瓷器都是这样
但明初的釉里红、青花瓷器青度相对较高

2、釉面绝不干净
多数都很多黑点
只有凑近了才能看见

3、红料有晕散
深入胎骨
后期仿品均很难做到这一点

4、结晶斑绝对是有
或者可以这样说
没有结晶斑的元明釉里红是存疑的

真正正红的釉里红瓷器在明代洪武时期确实是有的
但数量有限
这些东西的价值完全可以比照永、宣青花瓷
或者说还会更高一些
最少都是大几千万至上亿的经历价值

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方法

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10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面里的气泡
新瓷器由于是用电或天然气直接烧制
升温很快
而且温度恒定持久
温度起伏波动不大
所以釉内气泡都如痱子一般细小致密
而且没有任何老化衰变的迹象可寻
而老瓷器(一般指民国早期和晚清及其以前的瓷器)由于用煤或劈柴作燃料
烧造过程中需要多次添加燃料维系火力
所以温度升降曲线非常明显
气泡相对个体较大
气泡间的距离也相对很多
并且会有一些气泡开始发黄、发黑衰变变色
年代越久远
气泡衰变的程度会越厉害、越强烈、越众多
此系微观衰变观测检验鉴定法
相对科学可靠而可信
而且简便易行
直观易辨

第二种方法是釉面手感鉴定法
凡是新的瓷器
无论如何做旧
手感都是涩滞粘重的
跟用手摸玻璃的感觉差不多
如果用手快速搓动釉面甚至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
老的瓷器(一般指民国早期和晚清及其以前的瓷器)由于多年暴露在空气中与各种细微物质接触吸纳等多重复杂原因使得釉面温润爽滑
如婴儿肌肤一般细腻滋润丝滑
令人爱不释手、神魂皆醉

由于手感会因人而异
而且手感也难以具体量化更不能数据化、直观化
所以一般只做鉴定的参考因素考虑和使用

第三种方法是胎体、胎质、胎色感官判定法
有人认为现代科技无所不能
要胎质的细腻度现在很容易
要哪种细度有哪种细度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人的无知妄想而已
古瓷制泥过程看似原始、粗糙、简单
但实含天地至理
所以老瓷器的胎体从里到外都透出一种硬朗、饱满、莹润 的之感
胎质细腻、肥润有若凝脂
胎色多样
但色泽之油润爽利则为异中之同
总之老瓷器胎体胎质胎色所呈现出来的细度、硬度、润度、爽利度是独特、丰富而又不可复制的

反观所有新瓷器
其胎体、胎质和胎色
肉眼看起来外行人也许难以分辨
内行人一眼可分
如果镜下观察那就易如反掌、有目共睹、一目了然了
一言以蔽之:没有可比性

当然
如若遇到以古法制瓷的高仿或遇到古瓷中的非精品
这种方法也会有疑惑难解之处
故此法也仅做参考之法来用
如果三法结合
则胜算极大

我是“以瓷惠友”
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
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
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
谢谢

上几件藏品图
专饷瓷友
不喜勿喷
不懂勿评

"

从外形看瓷器
细数瓷器的几种不同外形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
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
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
盛行于汉、晋
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
象征海上蓬莱三山
故名
使用时
燃香料于炉中
**从盖上镂孔冒出
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质
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
下部为罐形
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
故名
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
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
亦称“羽觞”
酒具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
器身呈椭圆形
两侧有对称的小耳
故名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
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
口平外撇
腹壁较直
自腹壁处内收
腹壁渐厚
圈足
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
稳妥合手
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
敞口
浅腹
卧足
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
间以山石、兰草、牡丹
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
清代各朝都有仿造
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
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
酒具
仿青铜器造型
口沿外撇
圆腹略深
前尖后翘
下承三高足
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
一旁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
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
酒具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
故名
口微撇
近底处丰满
下承高足
高足有竹节形
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
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
略大
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
明清继续烧造
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
口沿外撇
腹部宽深丰圆
造型端正
多为皇宫用器
故名
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
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
佛前供器
侈口
下腹宽圆
圈足
有的饼形足或高足
明末清初流行
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
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
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
两碗间中空
外碗底心有一孔
故称孔明碗
亦称诸葛碗
始于北宋龙泉窑
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
广口
斜腹壁呈45角
小圈足
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
故名
宋代始烧
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
敞口
圈足
碗下腹部硬折
故称折腰碗
最早见于五代
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
深腹
小圈足
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
故名
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
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
浅腹
碗底心内凹
以碗壁充当圈足
故称卧足碗
多见于明清两代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
温酒具
与注子配套使用
一般碗壁直而深
有的通体呈莲花形
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
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
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
流行于唐代中后期
明清亦有少量烧制
圈足宽大
中有脐
似玉壁
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的民窑青花小碗
明末多见
工艺粗率
绘画豪放潇洒
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
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
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
有盖
盖顶钮塑成**、凤、鹤等各种形式
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
故名
直口
上有花形钮盖
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
以龙泉窑制品较多
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
瓶体短而浑圆
肩部有直立六管
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
小口、短颈、丰肩
至足胫部稍狭
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
故名
宋代创制
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
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
细颈微撇
圆腹
撇足
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
故名
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
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
圆口、方身、圈足
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
口与足大小相若
宋代创制
以龙泉窑、官窑多见
元、明清仍有烧制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
撇口、细颈、圆腹、圈足
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
宋代创制
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
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
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
亦称“抱月瓶”
小口、直颈
颈侧双耳
因瓶腹似圆月
故名
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
清代雍正、乾隆仿制
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
直口、长颈
腹浑圆
似圆球
故名
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
多为青花
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
广口外撇
短颈
身如直筒状
平底
造型如粗壮的象腿
故名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
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
直口
长颈
削肩
腹下部丰满
器形似胆
故名
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
清代景德镇窑多见
大多为单色釉
葫芦
故名
南宋龙泉窑创制
元、明景德镇窑多见
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
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
有的书“大吉”二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
撇口
短颈
肩、颈部内收
腹部微鼓
足部外撇
口、底大小相若
瓶体似橄榄
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
清代仍有烧造
造型略有变化
颈部稍长
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
喇叭状口
长颈
鼓腹
下敛
至底又广
形状略似凤尾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产品多为民窑
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
长颈
削肩
圆腹
圈足
瓶口似蒜头
故名
系仿汉代铜瓶式样
宋代始烧
明清景德镇窑常见
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
口沿外翻
直颈
丰肩
腹似直筒状
圈足
造型似洗衣用棒槌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
小口
细长颈
圆腹
圈足
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
撇口
短颈
丰肩
肩下削瘦至足
足内凹
器身细长
形似柳叶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
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
小口
直颈
颈中间凸出
鼓腹
腹一侧有流
腹下承以喇叭形足
造型奇特
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
系宫廷用器
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瓶的一种式样
外瓶腹际镂孔
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
拨动上瓶瓶口
内瓶即转动
故称转心瓶
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
多为官窑器
出戟尊——尊的一种式样
仿古铜器造型
敞口
腹微鼓
足外撇
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
故名
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无挡尊——尊的一种式样
系从波斯传入的器形
口、底似壁
上下直通
呈筒状
器身上写有阿拉伯文
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烧制
清代康熙、雍正仿烧
多为青花
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
大口
短颈
圆腹
圜底
造型似鱼篓
故名
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鱼篓尊
清代雍正所仿竹编鱼篓尊
有各种单色釉
造型逼真
石榴尊——尊的一种式样
唇口外卷
短颈
圆腹
圈足
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
故名
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
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
太白尊——尊的一种式样
文房用具
小口微撇
短颈
削肩广腹
平底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
以豇豆红釉最著名
晚清仿制质差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
广口
圆唇敛
削肩广腹
平底
器形似马蹄状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
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罗卜尊——尊的一种式样
亦称“莱菔尊”
小口外撇
颈细长
丰肩
肩下渐收
底内凹
器形似罗卜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
以豇豆红居多
也有天蓝釉、豆青釉
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尊的一种式样
口、底内凹
无颈
圆腹
器形似苹果
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造
大、小器物均有
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牛头尊——尊的一种式样
大口
口以下渐放
垂腹
圈足
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
器形似牛头
故名
据记载
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
清代乾隆时流行
品种以青花为多
百鹿尊——尊的一种式样
器形与牛头尊相同
大口
口以下渐放
垂腹
圈足
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
通体绘群鹿
故名
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制
品种以彩为主
晚清有仿造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
长颈
丰肩
腹下渐收
至底外撇
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天字罐——罐的一种式样
口大
短颈
圆肩
腹略收
浅圈足
底部青花楷书“天”字
故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
为斗彩器
系宫廷用瓷
日月罐——罐的一种式样
直口
短颈
削肩
鼓腹
浅圈足
肩部凸雕对称半圆形装饰
象征日月
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
品种以祭红釉、东青釉多见
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
磨盘口
细颈
弯曲的和流
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
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
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背壶——壶的一种式样
鸡心钮盖
小口
短颈
壶体圆形
腹部一侧隆起
中心部位凸脐
一侧扁平
肩两侧有对称双系
便于穿带背起
故名
明代永乐、宣德晾德镇窑已有烧制
品种有青花、白釉
清代有仿制
梨壶——壶的一种式样
宝珠钮盖
圆腹
弯流
曲把
矮圈足
明初始见
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梨壶是典型作品
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鼓钉洗——洗的一种式样
系仿古铜器形制
洗身凸起鼓钉装饰
故名
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桃式洗——洗的一种式样
浅体
形如半个桃子
故名
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
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
双鱼洗——洗的一种式样
板沿口
浅腹
圈足
洗心有凸出的双鱼装饰
故名
宋、元龙泉窑盛烧青釉双鱼洗
**子——一种盛器
口部似张口的**首
背有提梁
圆腹
下有四足
因其形如**
故名
其用途有两说
一说是溺器
一说是水器
东汉时出现
六朝时墓葬中常风见
均为青釉
辟邪——一种文房用具
辟邪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
似狮而有翅翼
能驱邪
青釉辟邪造型似狮而有翅翼
背部立有小圆管
可注水
两晋墓葬中**青釉辟邪较多
军持——一种佛家用水瓶
原是印度语“Knudika”的译音
又译作“君持”、“君雅迦”等
意思是“水瓶”
为佛家饮水或净手之器
喇叭形口
直颈
扁圆腹
肩一侧有一个上细下粗的流
壶口与注口均有盖
便于保持卫生
军持始于唐
盛行于宋元
福建沿海地区瓷窑大量烧造
明清时景德镇窑亦有烧造
品种有青白釉、青花及五彩等
历代产品大多外销
花浇——一种浇花用具
明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花浇大口
粗颈
圆腹
一侧有曲柄
清代雍正时造型有所变化
口部作窄流
细颈
浅圈足
品种见有青花
花觚——一种陈设瓷器
系仿古青铜器式样
侈口外撇呈喇叭状
长颈
腹部微鼓
广底
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制
品种有青花、五彩、古铜彩等
宜兴窑、德化窑烧制有紫砂、白釉花觚
渣斗——一种日常用具
因用来专门盛放兽骨鱼剌等渣滓
故名
敞口
鼓腹
圈足外撇
晋代开始制作
品种有青釉和白釉等
象生瓷——以动植物形象为造型的捏塑瓷
故名
明清之际
江苏宜兴窑制作有象生紫砂器
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石榴、花生、桂圆、螃蟹、海螺等象生瓷
形态逼真
艺术价值很高
提梁壶——壶的一种式样
小口
细流
鼓腹
平底
有盖
为了提拿方便
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
故MV名
宋代耀州窑创制
明、清均有烧造
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穿带壶——壶的一种式样
小口
短颈
椭圆腹
器物的下部两侧各有长方形穿孔
与肩部两侧的双贯耳两两相对
可以穿带提携
故名
唐代已见有
宋至清代继续烧造
品种有白釉、青釉、红釉等
僧帽壶——壶的一种式样
宝珠形纽盖
鸭嘴形流
短颈
鼓腹
圈足
一侧扁平曲柄
形如僧帽
故名
系受外来影响的器型
始于元代
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
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
有白釉、红釉等品种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
磨盘口
细颈
弯曲的和流
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
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
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鸡头壶——壶的一种式样
以壶嘴作成鸡首状
故名
始见于西晋
延续至唐代初期
各代器型略有变化
浙江地区盛烧
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鸡冠壶——壶的一种式样
辽代的壶式
因壶的顶部很像鸡冠
故名
扁体
下腹部肥硕
上部有管式短流
产地在辽宁省的阿鲁科沁旗、赤峰及辽阳等地
品种以黄釉、白釉及绿釉居多
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
皮囊壶——壶的一种式样
辽代的壶式
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
故名
扁体
直身
下部丰硕
短流
壶两侧随形起线
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
两侧有圆孔
可系绳提拿
产地在辽宁及内蒙
品种以白釉、绿釉MV居多
凤头壶——壶的一种式样
因壶口部似凤首
故名
凤头形壶盖
束颈
腹部微硕
下承以喇叭形高足
一侧有流
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
唐代创制
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釉
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
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
极为别致
唾壶——壶的一种式样
卫生用具
吐唾液的容器
洗口
短颈
鼓腹平底
三国时吴、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
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
造型有所变化
上部洗口增大
浅圈足
盘口壶——壶的一种式样
盘口
有颈
四系或六系
鼓腹平底
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瓷制品
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
颈由短增长
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
系由环形演变为桥形
后又变成条状


专业的鉴定专家等着为您服务
尽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古董爱好者的天堂
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等您来探索
打开藏品的世界之门
从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开始
艺术品鉴赏指南
让您成为艺术品专家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元明釉里红瓷器拍卖价格”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