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枫鹰锦鸡图轴

阅读

李迪枫鹰锦鸡图轴(图1)

《枫鹰锦鸡图》轴
南宋
李迪作
绢本
设色
纵189厘米
横209.5厘米
此图又称《鹰雉图》或《鹰窥雉图》
是传世宋画中罕见的巨幅
由南宋宫廷画家李迪创作
据左上方署款“慶元丙辰歲李迪畫”
知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
画面作对角线构图
主体禽鸟雄鹰置于左上角枯枝巅
俯首下视
紧盯着右下角的锦雉
锦鸡张口鸣叫
正向草丛中窜逃
斜线的呼应关系和锦鸡奔向画外的动态
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气氛
扣人心弦
画家着意刻画苍鹰的眼、喙、爪三个关键部位
目光圆瞪
钢喙如钩
爪尖扣进树皮
既突出了鹰的凶猛矫健秉性
又强调出捕捉猎物时的力之凝聚和意念之专注
可谓真实传神
雉的形象也逼真如生
仓惶奔逃的姿态
惊惧的目光
乍开的羽毛
尤其是蹬出后腿又收缩脚爪的动作
准确地刻画出急于逃命又难脱厄运的情状
可见作者体察生物及其捕捉瞬间之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和写生传神的高超表现力
作品的笔墨敷彩技巧也十分成熟
禽鸟工整精细
设色轻淡
承北宋崔白以来的院体花鸟传统画更增动感和生意
树干粗勾细染
斑纹点点
呈苍劲之质
枫叶、兰草、丛竹则细笔双勾
淡墨渲染
形体富有弹性
又疏密有致
画法遵循“宣和体”的写生法则
山石运斧劈皴
兼作笔实墨重的擦染
近李唐又存北宋之法
此图堪称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巨构杰作
又名山鸡、野鸡
毛羽绚丽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云:“山鸡爱其毛羽
映水则舞
魏武时
南方献之
帝欲其鸣舞而无由
公子苍舒置大镜前
鸡见形而舞
”李迪(生卒年不详)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画家
擅画花鸟、走兽、竹石
长于写生
画史记述他画鸠“作寒冷状
精俊如生”
画鶺鴒“翘翘欲起”
树石画法近崔白、李唐
亦作山水小景
不如花鸟精工
 崔白(生卒年不详
北宋熙宁时期人
约活动于11世纪)
字子西
濠梁(今安徽凤阳)人
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初为画院艺学
元丰(1078—1085年)时为画院待诏
擅长花鸟
工于写生
他突破宋初以黄筌父子笔法程式为标准的局面
所绘禽鸟工整活泼
敷色轻淡
将写意和工笔和谐结合
创立新的画风
郭若虚《国画见闻考》评其花鸟“体制清澹
作用疏通
”亦称院画
是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以后宫廷画家工致精整一路的宫廷绘画
作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
作画讲究法度
重视形神兼备
南宋院画在继承北宋宫廷绘画“状物精微”、“写实之极”风格的基础上
更加讲求构图的简洁
强调画面的空灵
又有新的发展
此处指中国古代复制法帖的技法
由于没有印刷术
为使名家法帖得以流布
乃按作品的原样
勾勒出轮廓
再按照原作墨色浓淡与笔划轻重填墨
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
也称双钩廓填法
许多法书名迹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此法盛于唐代
宋代亦多见用
中国画技法之一
属辅助性用笔
为突出形象之用
“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
“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
烘托画面形象
北宋徽宗宣和画院所树立的艺术风格样式
史称“宣和体”
主要指花鸟画风格
在宋徽宗赵佶提倡下
绘画追求写生求真
工细入微
运用工笔设色画法
塑出造型准确、笔墨精细、设色鲜丽、形神兼备的形象
这种样式也成为宋代“院体画”的典型面貌
为后世画院所宗法
 中国画技法名称
皴法是指用画笔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
“斧劈皴”是皴法的一种
画家采用毛笔横扫
用笔极有力度
以表现山脉坚硬之石质
犹如巨斧劈出一般
很有特色
故名“斧劈皴”
李唐(约1049—1**年)
字希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
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入宫廷宣和画院供职
金兵陷汴梁(今河南开封)后
南渡流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
以近八十的高龄入绍兴画院
其山水宗法荆浩、关仝、范宽
又加以变化
布局多取近景
突出主峰或崖岸
山石作小斧劈皴
墨色与勾皴往往一次完成
用笔劲健
积墨深厚
画风沉郁雄壮
晚岁遂自成一家
开启南宋山水画一代新风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共创南宋“院体”
画史并称为“南宋四家”
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采薇图》卷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李迪枫鹰锦鸡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