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
清代雍正
高11.5厘米
口径25.2厘米
足径14.7厘米

  碗十方形
敞口
圆唇
斜壁
下腹折收与平底相连
圈足
足底光凸呈泥鳅背
通体施天蓝釉
外壁10面均用釉里红绘葡萄串纹
外底青花书“大清代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釉里红出现于元代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
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稳定
因此发色纯正的制品不多
至清代雍正时期
已经完全能够掌握釉里红的烧制技巧
故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
此碗在浓艳纯净的天蓝色釉衬托下
以釉里红绘画水灵灵的葡萄
颗粒饱满
鲜嫩欲滴
天蓝
紫红相互衬托
各臻其妙
属于高温颜色釉
从天青釉演变而来
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
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
故称“天蓝釉”
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
呈色剂为氧化钴
最早出现于元代
但传世品不多
明、清代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葡萄本非中国内地所产
系由西域传来
《齐民要术》曰:“汉武帝使张骞到大宛
取葡萄实
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
” 葡萄纹在内地图案装饰艺术中最早见于东汉
到了唐代
葡萄纹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已普遍流行
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
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清代家具线角装饰形式之一
凡隆起较高的圆形弧面皆可称之为“泥鳅背”
  釉下彩品种之一
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
然后施釉
经高温一次烧成
因其在釉下彩绘
故称釉里红
釉里红的白地红花
色彩鲜艳
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
自元代创烧以来
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
高温下易挥发
因此烧成难度大
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
明、清代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
且更加艳丽
尤其是清代雍正朝的釉里红
不仅色泽鲜红
而且成品率高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