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时期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黑釉描金龙纹高足杯
清代雍正
高9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5.9厘米
清代宫旧藏

  杯撇口
深腹
空心高圈足
里施白釉
外施黑釉并有描金纹饰
腹部为二龙戏珠纹
足面为海水波浪纹
通体纹饰用金彩单线描绘
纹饰清代晰
画面疏朗
典雅古朴
足内施白釉
足内沿顺时针方向署青花楷体“大清代雍正年制”六字款

  我国瓷器中之金彩装饰始于宋
成书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云:“描金始于宋
湖田窑有素瓷描金一种
”《吴越备史》亦记载:“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九月十一日
王进朝谢于崇德殿
复上金装定器”
表明宋代湖田窑、定窑已出现了以金彩装饰的瓷器

  清代瓷器的金彩装饰技术有很大进步
应用亦更加广泛
品种有洒蓝地描金、乌金釉描金、铜红釉描金、矾红彩描金、五彩加金等
法国传教士殷宏绪曾记录了景德镇瓷厂金彩的制作过程:要想上金彩
就将金子磨碎
倒入瓷钵内
使之与水混合沉淀
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
平时将其保持干燥
使用时取其一部分
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
然后掺入适量铅粉
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30:3
在瓷器上上金的方法同上彩的方法一样
用此调好的金彩料绘于瓷器上
入窑经低温烧成

  黑釉是一种光润透明、色黑如漆的高温釉
因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镇附近所产的乌金土
故又名“乌金釉”
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呈色剂
配合适量的二氧化锰(MnO2)和氧化钴(CoO)
生坯挂釉
以高温烧成
康熙、雍正时期盛行
清代雍正时景德镇窑督陶官唐英所著《陶成纪事》中提到:“新制仿乌金釉
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二种
”这件高足杯即“黑地描金”的品种
为当时仿古创新的品种
雍正四年清代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
“三月十三日员外郎海望持出拱花白洋磁靶杯一件
黑釉金龙洋磁靶杯一件
奉旨:将此靶杯照都盛盘式做西洋栏杆
将靶杯或十二只一盘
或十八只一盘
足子俱要下稳
盘子或做漆的或做棕木的亦可
钦此
于五月初七日做得高丽木栏杆紫枟木都盛盘二件并磁靶杯二件
员外郎海望呈进讫
” 可知此杯为雍正四年(1726年)所制
同时说明清代宫对此品种十分重视和欣赏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
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
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
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
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
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
然后再入窑烧
永不复脱
”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
明清代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
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
明、清代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
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
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
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
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瓷器釉彩之一
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因蓝花在釉下
所以青花属釉下彩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
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
成为明、清代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湖田窑是宋、元、明时期景德镇的一处著名瓷窑
其遗址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竟成乡湖田村
遗址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考古发掘证明
其在五代主要烧造青瓷和白瓷
宋代创烧青白瓷
元代主要烧造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白瓷等
明代以烧造青花瓷为主
特别是其在宋代所首创的青白瓷
代表了当时青白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若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
恰如其分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
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
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
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
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颜色釉品种之一
其以铜为呈色剂
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
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
但呈色不太稳定
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
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
铁红釉为低温釉
高温红釉种类很多
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
如按其发展状况
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
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
没有铜红纯正鲜艳
但呈色比较稳定
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
因此
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
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
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彩瓷品种之一
“五彩”意为多彩
且一般来说
其中必含红彩
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
再经彩炉低温烧成
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
按生产工艺之不同
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宣德时已有五彩
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
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
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
称青花五彩
清代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
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
自雍正朝始
粉彩盛行
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
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
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
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原名新平
因地处昌江东南
故又名昌南镇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
以皇帝年号名
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
瓷、茶并茂
工商辐辏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
明、清代以来
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
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
于是
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唐英(1682—1756年)
字俊公
自号蜗寄老人
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
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
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
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
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
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
获得巨大成就
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
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清代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
康熙三十年(1691年)
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
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
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设立作坊
四十七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
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殿(今废)北的一带青瓦建筑里
负责制造各种物品
造办处设**大臣2人
总管郎中2人
员外郎2人
主事、委署主事各1人
库掌、委署库掌24人
笔帖式15人
还设首领太监2名
太监21名
负责造办处匠役进宫修造事宜
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
分工明确
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
承应各项差务
所属各种匠役约二百名
据《钦定大清代会典事例》记载:“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器用
凡治器之作十有四……”
  全称“总管内务府”
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机构
始设于清代初
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
改设十三衙门
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
重设内务府
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
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
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
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清代雍正时期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