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孝经图卷

阅读

女孝经图卷(图1)

《女孝经图》卷

绢本
设色
纵43.8厘米
横823.7厘米

无作者款印

钤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印
共10方

作者以图解的形式分9段表现唐代邓氏《女孝经》前九章的内容
依次为:一、开宗明义章
二、后妃章
三、三才章
四、贤明章
五、事舅姑章
六、邦君章
七、夫人章
八、孝治章
九、庶人章

每段图后均有墨题《女孝经》原文与之对应

图中人物的衣纹为铁线描
线条匀细
富有弹性
在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行为动态的同时
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练并具轻重急缓的节奏美

树叶为笔法工整的双勾填色
枝叶相互叠加
既有层次感又不失之于琐碎
显示出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与写实功力

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
配以白、墨绿、青灰等冷色调
使得画面于高古典雅中见清新活泼
于深沉凝重的氛围中具浪漫的人间风情

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目的之一是强调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明确指出“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者也”

现存最早的以画卷形式宣传女德、女诫教义的作品当属东晋顾恺之(传)创作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女孝经》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
早在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执政时期
就被画家石恪精心创作

据宋代内院奉敕编撰的《宣和画谱》记载
当时
石恪依据《女孝经》内容仅绘制了8幅图
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于世

此幅由南宋佚名画家创作的《女孝经图》
便成为目前保存最好、时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经》内容的代表作

此图卷以其较高的艺术造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画成熟的风貌

每幅图依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独立的画面
同时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饰及统一的笔墨形式又使各图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呼应
从而达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效果

此图卷中重点表现的对象是三五成群的仕女
她们挽高髻
饰簪花
面形长圆而丰满
尚存唐代仕女画的面形特征
但形体上已没有了唐代仕女臃肿艳肥的体态
而显露出向明清仕女画修长秀美体形过渡的趋向

她们身材的曲线美被作者加以充分表现
细腰纤手
婀娜轻盈

人物的神态皆雍容大方
端庄娴静
动作举止亦守规守矩
从而生动地图解了母仪、贤明、仁智等封建妇女必须遵守的言行准则

作者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十分成功
穿插于人物中的树木枝繁叶茂
数量虽然不多
但作为人物活动的衬景构筑出了淡泊宁静的自然环境
从而丰富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并令用于说教的画面增添了生趣

而具良好德行的贤妇烈女们在树下谈经论道或勤于女红
又为这清幽的境地增添了几分崇高的意趣

此图旧传为唐人画作
但据其谨细缜密的画风和图中所陈设的器物的造型、装饰等
当出自南宋画院画家之手笔

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曹溶(1613—1685年)
字秋岳
一字洁躬
号倦圃
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
官御史

清顺治初授原官
迁广东布政使
降山西阳和道

工诗
精鉴别
富书画收藏
亦能书

有《金石表》、《静惕堂诗集》等

职官名
见《周礼·天官》
执掌贡赋货藏
以供邦国之用

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女孝经》为唐代朝散郎侯莫陈邈(侯莫陈为三字复姓)妻邓(或曰郑)氏编撰

邓氏因侄女策被封为永王妃
于是作此书以规戒其行为

内容多宣扬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全书体例模仿宣传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孝经》

全书共分十八章
书前有进书表

此书最初载于《宋史·艺文志》

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之一

线条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
没有丝毫柔弱之迹
外形状如铁丝
故名

此处指中国古代复制法帖的技法

由于没有印刷术
为使名家法帖得以流布
乃按作品的原样
勾勒出轮廓
再按照原作墨色浓淡与笔划轻重填墨
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
也称双钩廓填法

许多法书名迹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此法盛于唐代
宋代亦多见用

顾恺之(公元四世纪)
字长康
小字**头
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义熙初官散骑常侍

博学多艺
工诗赋、书法
尤善绘画
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

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画师法卫贤
行笔细劲连绵
如春蚕吐丝
行云流水
出之自然

画人物尤善点睛
自云:“四体妍蚩
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语“这个”
即指眼珠)之中

”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精通画论
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书行世

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
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P《女史箴》是西晋广武侯张华所写
文字内容是关于女子的德行操守
以教化训诫为目的

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加以描绘
使之通俗易懂

现存《女史箴图》最早的画本是唐代摹本
原为清宫旧藏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P石恪(生卒年不详)
活动于五代宋初
字子专
郫县(今属四川成都)人

性情孤傲
不事权贵
力辞宋画院之职而不就

工佛道及人物画
笔墨豪放洒脱
不拘成法
首开减笔人物画之先河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 —1125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

宋朝自建国初期即重视开展古书画搜访工作

徽宗时
内府收藏日趋丰富
于是将宫廷所藏的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画谱》20卷
以备查考
成书于宣和庚子(1120年)

书中共收魏晋至北宋画家231人
作品总计6396件
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

每门画科前均有短文一篇
叙述该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
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画家小传及其作品

《宣和画谱》虽属于著录性质之书
但从其对每门画科的叙论和每位画家的评传来看已大大超出了著录的范围而具有绘画史论的性质

因此
可以说此书不但是宋代宫廷所藏绘画品目的记录著作
而且还是一部传记体的绘画通史

书中的艺术观点及对画家的评论与宋代画院品第标准是一致的

对于作品的要求
提倡“以不仿前人
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
笔韵高简为工”
更强调立意和格调

但书中对绘画发展的综合概括论述较为薄弱
只记录作品的题目而不加说明
则过于简略

加之鉴别去取有时难免欠精
致使真伪相杂

该书对于研究北宋及其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流传仍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仕女”始称“士女”
其原义泛指男女

(“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
“五臭所校
寡疾难老
士女皆好”

其意指男女
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

《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

)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
从以孙子”之义
此时专指女性

其后
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
“一西秦
时僭改元正始

一唐人
画仕女
上品”

其后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
称其为神品
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
或入妙品、能品
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代以后
“士女”与“仕女”并用
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
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唐代妇女发髻十分丰富
有十几种之多

这件女陶俑发髻象单刀一样高高耸起
略微偏梳一侧
大概是文献中提到的偏梳髻

南宋翰林图画院的简称
是宋代设立的专门绘画机构
吸收大量画家为宫廷服务

绘画讲究法度
重视形神兼备
风格华丽细腻

五代时西蜀、南唐在宫廷中设立的绘画机构
全称“翰林图画院”
北宋、南宋延置此机构
容纳画家进行创作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
共有三编
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
共四十四卷
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共四十卷
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共二十八函
一百二十册

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女孝经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