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鹏玉川煮茶图轴

阅读

丁云鹏玉川煮茶图轴(图1)

《玉川煮茶图》

丁云鹏绘
纸本设色
纵137.3厘米
横64.4厘米

款署“玉川煮茶图

壬子冬日为逊之先生写于**丘僧寮
丁云鹏”
钤“云鹏”朱文印
“南羽”朱文印

另钤“三天子都外臣”白文印
“沈树镛印”白文印
“韵初审定”朱文印

壬子为万历四十年(1612)

图中描绘出唐代名士卢仝煮茶的情景
是丁云鹏晚年创作的工笔精细画作

卢仝(约796—835年)
济源人
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
早年隐居少室山
自号玉川子
后移居洛阳

诗文俱佳
曾作《月蚀诗》以刺时政
得到韩愈的称赞

性好饮茶
所作《茶歌》中句多奇警

画面上的卢仝身着便服
头戴襆巾
手持羽扇
单腿盘坐于芭蕉前的青石上
背后怪石嶙峋
修竹碧绿
两名仆人在旁侍候

卢仝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上的茶炉
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划得细致入微

画面花、竹、芭蕉笔笔刻画工整
怪石的阴阳、纹理交代清晰
赋色清淡冷隽
葱翠欲滴
闲和严静的幽雅气氛直扑人面

人物衣纹则用飘洒不群的高古游丝描
或清圆细劲的铁线描
以区别不同质地的衣料
显示出画家别具匠心之处

全图的绘画技巧变化多样而风格基调统一
人物神情生动
树石生机勃勃
笔法如行云流水
超然出众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
字南羽
号圣华居士
休宁(今安徽休宁)人

善画人物
佛像
尤工白描
兼能山水

早年人物画用笔细秀严谨
取法文徵明、仇英
后变化为粗劲苍厚
自成一家

所作题材多为罗汉、观音大士和历史人物故事等

又能作山水
近吴门文氏
偶用米法写山
处处臻妙

并绘制了不少书籍插图
对当时木版刻画艺术具有一定影响

沈树镛(1832-1873年)
字均初
一作韵初
号郑斋
南汇(今属上海市)人

清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

精鉴别
富收藏

与赵之谦友善
同为晚清金石学大家

卢仝(约795—835年)
号玉川子
范阳(今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地区)人

唐朝诗人

其诗内容多反映朝政腐败与民间疾苦
风格奇特
近于散文
著有《玉川子诗集》

郡名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幽州为范阳
治所在今北京西南
统辖今北京市和天津、河北部分地区

韩愈(768—824年)
字退之
鄧州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因其郡望为昌黎
世称韩昌黎

25岁登进士第

仕途坎坷
屡遭贬谪
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又称韩文公

唐代中期的文学家
继承儒家道统思想
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

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马说》、《送李愿归盘古序》、《进学解》等
均收入《昌黎先生集》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画法之一

因线条用中锋笔尖圆匀地细描
形似游丝
故名

《绘事雕虫》载:“游丝描者
笔尖遒劲
宛如曹衣
最高古也

”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
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以及仕女等的衣纹

游丝的形状像一盘微形发条
英文称balance spring“摆轮发条"”
因其外形犹如发丝
又称之为“发形发条”
中文译为游丝

游丝按照旋转的方向可分为左旋游丝和右旋游丝

早期的游丝是由铁等金属材料制成
一般只有四五圈
内端固定在摆轮轴的内桩上
外端固定在摆夹板桩上

钟表上的游丝年代早的大多数采用磷青铜金属材料制作
年代近的普遍使用镍基合金
其主要成份有镍、铁、钛、锰、硅等

由于擒纵调速机构有不同的频率
所以对游丝的钢度、长度、宽度、厚度、均匀度和材料的弹性都有不同的规格要求

只有充分了解游丝诸方面的特性
才能更好地组装、调试和修复摆轮上的游丝

 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之一

线条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
没有丝毫柔弱之迹
外形状如铁丝
故名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丁云鹏玉川煮茶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