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黄山草堂图卷

阅读

禹之鼎黄山草堂图卷(图1)

《黄山草堂图》卷

禹之鼎绘
纸本
设色
纵40.3厘米
横131.8厘米

本幅左下自题:“壬午秋月禹之鼎写

”钤“禹之鼎”白文印
“慎斋”朱文印
右下角钤白文印“必逢佳士亦写真”

壬午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禹之鼎时年56岁

从尾纸顾瀛的题记中悉知像主为田广运
江南泰州(扬州)人

题记中记述田广运幼年能文
声名乡里

其祖父田显吉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
乡里的前辈说其子也将为进士
但未能言中
直至田广运中第之后
总算是祖孙接踵
始得继志

禹之鼎凭藉对江南园林的熟悉
在狭小的尺幅中营造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景

暮冬初春
梅花朵朵
清淡宜人
阳春三月
玉兰满枝
暗香盈袖
八月清秋
海棠娇媚
秀色可餐

嘉树郁郁
翠竹萧萧
一花一木均见精神

青砖黛瓦
“听雨”
红栏水榭
“知鱼”
粉墙洞门
“穿月”

太湖石风骨秀爽
以黄石堆砌
表现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雾缭绕的情趣

中间一人悠闲垂钓
正如尾纸中陈彝的题诗:“十里烟波一钓徒
人生只合恋莼鲈

菉(施)毕竟娥眉妒
赢得鸣琴又一图

尧封直到海南天
便落风尘也似仙

请看图中是何世
仁皇甲子太平年

”画面中主人公的面部用淡墨细勾五官
胭脂色淡晕两颧

将人物置于江南园林的背景下
“融端庄、含蓄、幽静、雅致于一体”
表现出“不俗”、“大雅”的文秀气质

黄山
秦称黟山
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今名

相传黄帝在此修身炼丹
故名黄山

现位于安徽歙县、太平、修宁、黟县间
方圆250公里
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

山脉绵延三百余里
重峦叠嶂
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
无愧“人间仙境”的美誉

此外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于世

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禹之鼎(1647—1716年)
字尚吉、尚基、上吉等
号慎斋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
以画供奉入畅春园

善画人物、山水
尤精写真

初师蓝瑛
兼学宋元诸家

肖像画面貌多样
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
所绘人物形神兼备
独具一格
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
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又名“拖尾”
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
位于后隔水之后

用镶料纸接成
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
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
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田广运(1667—1728年)
字右君
江南泰州(今扬州)人

幼年能文
声名乡里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康熙帝巡幸江浙
四月十二日
御舟至尹山桥(在今江苏吴县东南20里处)
田广运跪迎岸边
献“巡河省耕诗”
得以登舟面君
为康熙所赏识
时年39岁

落叶小乔木
叶子呈椭圆形
花白色或淡粉红色

果实亦称海棠
球形
味酸甜

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

太湖石为产于太湖区域的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头
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常被作为装饰纹样
寓意长寿
亦称寿石

太湖
在江苏吴县西南
跨江苏、浙江二省
景色优美
湖中小山甚多
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也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禹之鼎黄山草堂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