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蚕尾山图卷

阅读

禹之鼎蚕尾山图卷(图1)

《蚕尾山图》卷

禹之鼎绘
绢本
设色
纵26.7厘米
横73.7厘米

款题“广陵禹之鼎恭写”

钤印“禹之鼎”(白文)、“尚基氏”朱文

画面上方题:“蚕尾山图

壬午六月为渔洋老夫子

海宁门人陈奕禧题

”尾纸王士禛文:“蚕尾山在兖之东平州小洞庭湖中

唐苏源明为东平太守
宴濮阳、鲁郡、济南、济阳诸太守于此
作小洞庭
五太守宴籍序及古诗具载唐文粹中
其略云:自回源起广泊
左拂蚕尾
右遗吾山(即东阿之鱼山)云云

歌曰:小洞庭兮牢方舟
风袅袅兮离平流

牢方舟兮小洞庭
云微微兮连绝峄

仍澜水兮缅以没
重岩转兮超以忽

云云

又有《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略云:源明自东平太守征为国子司业
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回源亭移尊舟
中有宿鼓
吾汶簧济上嫣然
能歌者五六人
共载由回源东柳门入小洞庭

云云

歌曰:浮涨湖兮莽迢遥
川后礼兮扈予桡

横增沃兮蓬仙延
川后福兮易予舷

月澄凝兮明空波
星磊落兮耿秋河

三题古质绝类
西汉皆载文粹

王士禛题

”壬午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禹之鼎时年56岁

此图是禹之鼎为王士禛创作的又一幅画像

王士禛廉洁奉公且诗名远扬
深得文人推崇
故而禹之鼎多次为他画像

蚕尾山是山东泰安东平湖上的一座小山
景色绮丽
素有“小洞庭”之称

王士禛曾多次游东平湖
因喜爱东平的湖光山色
便把南海之行的诗文和后几年的诗文编在一起
以蚕尾山之名命为《蚕尾集》

图中的东平湖充满着诗意
湖面波光鳞鳞
几只飞鸟滑过水面

远处的蚕尾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委婉而绵长

王士禛坐于船尾
尽情观赏着东平湖的风光

船内几案上放满了诗人随身携带的书卷
从而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性

禹之鼎(1647—1716年)
字尚吉、尚基、上吉等
号慎斋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
以画供奉入畅春园

善画人物、山水
尤精写真

初师蓝瑛
兼学宋元诸家

肖像画面貌多样
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
所绘人物形神兼备
独具一格
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
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陈奕禧(1648—1709年)
字六谦
又字子文
号香泉
晚号葑叟
海宁(今属浙江省)人

贡生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官江西南安知府
卒于官

工诗
富收藏
尤以书法著名当代

晚年重著述
有《隐绿轩题识》、《金石遗文录》、《春霭堂集》等
刻有《予宁堂帖》、《梦墨楼帖》

又名“拖尾”
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
位于后隔水之后

用镶料纸接成
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
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
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王士禛(1634—1711年)
字子真、贻上
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
新城(今山东桓台)人

22岁中进士
官至刑部尚书

在职期间恪尽职守
廉洁奉公
成绩斐然
颇有政声

以诗蜚声海内
文坛人士备加推崇
尊为一代诗宗
领袖文坛数十年
与浙江朱彝尊齐名
时有“南朱北王”之称

他吸取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
加以充实和发挥
创立“神韵说”

其诗大多境界缥缈淡远
意味含蓄
早期亦有气势豪壮、格调苍劲、关心时局、同情百姓之作

他的散文也非常出色
包括序、跋、传、铭、书札、游记、随笔、小说等
都有独到之处

主要作品有《渔洋诗集》、《渔洋文略》、《池北偶谈》、《蚕尾集》、《香祖笔记》、《居易录》、《渔阳诗话》、《感旧集》等

当时的著名文人钱谦益称赞其云:“贻上之诗
文繁理富
衔华佩实

感时之作

测恰于杜陵
缘情这仁缠绵于义山”
“宗盟海内五十年
时人尊仰如泰山北斗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禹之鼎蚕尾山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