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竹浪轩图卷

阅读

禹之鼎竹浪轩图卷(图1)

《竹浪轩图》卷

禹之鼎绘
绢本
设色
纵38.4厘米
横148厘米

本幅左下自题“广陵禹之鼎写照”
印文不清

从尾纸题跋悉知
像主名元揆
字树圃

此人待考

从隔水王澍所题“丙辰秋九月题奉树圃年学兄”的时间推断
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禹之鼎时年30岁
此图应系禹氏早年作品

后有王澍、陈炳、沈德潜、王林任、王誉昌、钱中枢等人题记

图中水榭临岸而设
竹帘半卷
屋外风起萧萧
翠竹环绕
池塘中荷花盛开
游鱼戏水
池畔两只白鹭悠然自得
山石后小鹿躲藏窥探

像主坐于竹荫嘉木下自斟自饮
吟诗作对
旁有小僮池边洗砚
传递出“正是荷静纳凉时”的意境

作品构图精细
繁密严整
工笔重彩
设色浓艳
竹树双勾填色
人物面部为墨笔勾勒
淡色晕染
衣纹多方折

禹之鼎(1647—1716年)
字尚吉、尚基、上吉等
号慎斋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
以画供奉入畅春园

善画人物、山水
尤精写真

初师蓝瑛
兼学宋元诸家

肖像画面貌多样
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
所绘人物形神兼备
独具一格
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
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又名“拖尾”
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
位于后隔水之后

用镶料纸接成
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
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
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或称“隔界”
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
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王澍(1668—1739年)
字若林
号虚舟
金坛(今属江苏省)人
后迁居无锡

康熙四十四(1705年)年中举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进士
后入翰林院
累迁户部给事中
后官至吏部员外郎

致仕归
悦无锡山水
买屋金匮山旁
自号二泉
又号恭寿老人、良常山人

《清史稿》有传

书入欧阳询之室
篆书法李斯
为一代书家

亦工刻印

著《竹云题跋》、《虚舟题跋》

 古代的干支记日法
以十个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个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个词组
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用以记日

 沈德潜(1673—1769年)
字确士
号归愚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
古体法汉魏
近体诗宗盛唐
创诗学之格调说
在当时与王士祯、赵执信、袁枚并峙于诗坛

清乾隆初年举鸿博未遇
乾隆四年(1739年)得中进士
时年已67岁

乾隆皇帝曾亲召他讨论历代诗词源流
称其为老名士
命值上书房
擢礼部侍郎
后以年老力衰
准其告老还乡
并仍食原俸

乾隆皇帝赐诗极多
并称他与钱陈群为东南二老

卒赠太子太师
谥“文悫”

著有《五朝诗别裁》、《古诗源》、《竹啸轩诗钞》、《归愚诗文钞》、《西湖志纂》等书

此处指中国古代复制法帖的技法

由于没有印刷术
为使名家法帖得以流布
乃按作品的原样
勾勒出轮廓
再按照原作墨色浓淡与笔划轻重填墨
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
也称双钩廓填法

许多法书名迹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此法盛于唐代
宋代亦多见用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禹之鼎竹浪轩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