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

高12厘米
长25.8厘米
宽18.4厘米

  枕呈腰圆形
素底
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
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
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
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
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
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

  珍珠地划花瓷器系模仿金银器錾胎工艺烧造而成
起源于唐代
盛行于宋代
这一品种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窑中可见
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窑
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宜阳窑
山西介休窑、河津窑、交城窑等
古陶瓷纹饰之一
又称珍珠地划花
河南密县西关窑于唐代首创
系仿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之纹饰制作而成
宋代此种纹饰较为流行
河北、河南、山西都发现有烧制珍珠地划花器物的瓷窑
如河北磁州窑
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
山西介休窑、交城窑等
珍珠地是我国北方瓷窑普遍使用的装饰方法之一
   珍珠地纹饰的呈色、珍珠的大小排列方法
各窑稍有区别
其制作工艺过程大体为:首先在器物胚体上施白色化妆土
再于其上划出主题纹饰
在纹饰以外的空间(或在纹饰内)用小圆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状细小的圆圈
最后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窑烧成
各窑烧制的珍珠地划花颜色各不相同
有桔黄色、土黄色、黑色等
以桔黄色为最美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花卉画的一种
画花卉不写全株
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
故名
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
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
其内饰以图纹
            
  瓷器纹饰
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
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
俗称西蕃莲
如果没有花朵
则称为卷草
  北宋、元、金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
窑址位于河北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
宋代属磁州
故名
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瓷为主
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
白地釉下黑、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
器物除瓶、缸、罐、碗、盆等日用品外
以瓷枕颇为著名
枕底往往有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等印记
图案内容除一般的花鸟禽兽外
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
清新活泼
瓷枕上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
如《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等
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窑址在今河南省密县西关、窑沟等处
西关窑创烧于唐而终于宋代
窑沟烧瓷在宋金时期
西关窑烧白釉、黄釉、青釉、黑釉及珍珠地划花品种
其中珍珠地划花最具代表性
窑沟则以烧白釉器为主
白地黑花次之
瓶壶等器物上多画有简洁的花草纹
而圆圈里饰五点纹是该窑特有的纹饰
晚唐至元代瓷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登封曲河镇
1961年发现
北宋为其繁盛期
烧瓷品种丰富
以白釉为主
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等
此外还有黑釉、青釉印花、三彩及瓷塑玩具
其中珍珠地划花最具代表性
此种装饰受密县窑影响
产量在同类风格瓷器中居首位
             
窑址在今河南省鲁山段店
其始烧于唐
终于元代
20世纪70年**古工作者在鲁山窑址发现花釉腰鼓碎片
从而证实了唐人南卓在《羯鼓录》中“鲁山花瓷”之说
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的主要产地
“花瓷”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烧制出不同色调
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黑或褐色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装饰
另一类以黑、月白或铜蓝色釉为底釉
衬以天蓝色不规则的釉斑
花瓷器型以壶、罐居多
还有盘、碗等
腰鼓是鲁山窑之代表作
          
县名
《汉书·地理志》载河内郡下有修武县
应劭曰:“晋始启南阳
今南阳城是也
秦改曰修武
”秦时置县
汉因之
 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