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

高4.3厘米
口径19.2厘米
足径12.7厘米

  盘敞口
坦底
弧壁
圈足
口沿露胎无釉处镶铜口
通体施白釉
釉色白中泛灰
外壁明显见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时留下的“泪痕”状垂釉
器里口沿模印回纹一周
内壁模印荷花纹饰
盘心模印双凤菊花图案
外底镌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诗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
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
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
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
满盘琥珀为生辉

  后署“孟春御题”
钤“比德”、“朗润”两方章

  此件定窑白瓷盘上刚劲有力的图案线条、层次分明的构图以及以缂丝图案为摹本的凤穿花纹样
均在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
此盘在传世宋代定窑器物中虽非精品
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杂质
修足也不甚规矩
但从乾隆皇帝题诗之举也足以证明当年定窑器物在宫中受宠的情形
此盘曾一度流出宫外
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购回并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时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
这里不但生产瓷器也铸造金银器
同时还是丝织物的集散地
在这种大环境下
定窑工匠们自然会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丝织物的图案与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
所以定窑白瓷上的印花装饰
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
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
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
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
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
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陶瓷纹饰工艺
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
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
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
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
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
成熟于北宋后期
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
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
菊花次之
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
讲求对称
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
纹饰生动活泼
线条流畅
              
  由于施釉时釉浆稠厚
在浸蘸过程中
釉水下流而形成的现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使用的青釉是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
其特点是在高温下粘度小
易于流动
形成垂流的现象
谓之垂釉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
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
使花纹印到坯体上
施釉烧成后
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称“模印”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
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
寓意吉利深长
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
在家具上
回纹主要作为边饰
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
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
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
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
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
其历史悠久
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
流行于隋唐
繁盛于宋代
其织法以生丝为经
熟丝为纬
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
画在经线面上
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
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
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
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
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
形成“通经断纬”
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
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
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
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
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
“承空观之
如雕镂之象”
故名缂丝
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
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
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
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
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
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
由于缂丝工艺繁复
一件成功的作品
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
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