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官窑青釉盏托,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官窑青釉盏托<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官窑青釉盏托

高5.7厘米
口径8.1厘米
足径6.7厘米

  盏托敛口
弧形腹
托盘边沿宽大
圈足外撇
内外施满釉
釉色莹润
开有冰裂纹片

  此盏托造型别致
釉面晶莹类玉
为清宫旧藏宋代官窑
传世极少
弥足珍贵

  盏托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
始制于东晋
南北朝时已较流行
唐代随着江南地区饮茶风俗的盛行
产量有所增加
五代末期
盏腹加深
托变高
美观实用
宋代盏托式样繁多
南北瓷窑无不烧制
托口较前显著增高
颇具特色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放置茶盏的承托物
是与盏配套使用的一种茶具
在宋代较为流行
瓷质盏托始见于东晋
宋代汝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等窑均有烧制
托口沿除圆形还有花瓣形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
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官府设窑烧造青瓷
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杭州后
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
名修内司窑
也称“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
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
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
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
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
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
俗称“紫口”
又底足露胎
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
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
主要以釉色为装饰
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
釉面多有开片
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
一般来说
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
釉较薄者开小片
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又名羽觞、耳桮
羽觞之名
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瑶浆密酌
实羽觞些
”汉晋唐人的辞赋中都见羽觞之称
《汉书·外戚列传·下》有“酌羽觞兮消忧”之句
西汉称桮和耳桮
《史记·项羽本纪》“幸分我一桮羹”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漆耳杯上有漆书“君幸酒”和“君幸食”等字样
故可肯定耳杯为古代盛酒、羹或其它食物的器具
耳杯最早少量出现于春秋晚期墓葬中
及至战国早期则大量出现
耳杯口一般均呈椭圆形
弧壁
平底
少数有假圈足
器内多髹红漆
外髹黑漆
根据耳部的不同形状
大体可分为方耳杯、圆耳杯两种类型
也有少量的高座耳杯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官窑青釉盏托,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