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延陵村图轴

阅读

董其昌延陵村图轴(图1)

《延陵村图》轴

董其昌绘
绢本
设色
纵78.5厘米
横30.2厘米

本幅自题:“延陵村在茅山之东
有张从申碑

从申
唐大历时司直

赵子固称其书品在李北海之右

玄靖天师碑与延陵季子此碑皆在华阳
笔法类徐浩三藏法师碑

延陵碑萧定作也

略曰‘听乐辩刊国之兴亡
审贤知世数之存没
挂剑示不言之信
避国保无欲之贞
玄风可想
至德如存云’

旁有四贤
以祀董永、韦昭、王素与季子而四

癸亥二月
画于丹阳舟中
因命之延陵村图并书此

董玄宰

”钤印“董其昌”

收藏印钤“刘氏寒碧庄印”、“蓉峰鉴赏”、“吴邑刘恕审定”、“讷庵”、“寒碧主人”、“保三鉴藏”

“癸亥”为明天启三年(1623年)
董其昌时年69岁

清青浮山人编《董华亭书画录一卷》著录

延陵村因有“唐人张从申碑”而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画家以此为题
意在创造出与石碑意趣相同的“古意”

此图以鸟瞰的角度取景
描绘延陵村的整体风貌

构图内容丰富
运用山势的转折、峰峦的呼应以及烟云的空间留白营造出广阔辽远的空间
表现出延陵村的地理风貌

然而
这又不同于写实再现
画家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出绮丽浑厚的山峰、蓊郁奇崛的松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村舍
这正是在真实山水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加工

在笔墨的运用上
图中山石的画法是将勾勒与董、巨的披麻皴相结合
笔法精微

设色追求晋唐风韵
古雅淡泊

在此
画家将元人的笔墨情趣与唐宋人的造型、意境相结合
进而营造出平淡典雅、天真朴拙的“古意”
画中的延陵村因而显得真实而又具有悠远的意味
宁静清幽而又古趣盎然
这是董其昌所创造出的“奇景”

此外
画面上端的楷书结体端庄秀雅
墨色清旷明润
有晋唐人风度
与画面本身共同传达出一种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

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
号思白
又号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
卒谥文敏

精于书画鉴赏
富收藏

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
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
自谓于率易中得之
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
但并不泥古
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
拙中带秀
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并以其为代表
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位于江苏句容市东南
为道教名山

张从申(生卒年不详)
唐吴郡人
活动于大历(766-779年)前后

曾官大理司直、检校礼部郎中
但主要以书法知名

与其兄从师、从义、从约皆工书
时号“张氏四龙”
而从申艺最高

凡其书碑
李阳冰多为篆额
人称“二绝”

唐吕总《续书评》谓“从申真、行书远近称美
独步江外

”传世碑刻除《李含光碑》之外
尚有《改修吴延陵季子庙碑》等

风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主

徐浩(703—782年)
字季海
唐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徐峤之之子
张九龄的外甥

官至会稽郡公、太子少师

工正、行、八分书

《新唐书》记载徐浩“尝书四十二幅屏
八体兼备
草隶尤工”

传本墨迹有《朱巨川告身》、《不空和尚碑》等

山水画皴法之一
亦称“麻皮皴”
由五代董源创始
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
疏林野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麻皮皴

”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
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
董源多运短披麻皴
巨然喜用长披麻皴
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董其昌延陵村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