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无咎四梅花图卷

阅读

扬无咎四梅花图卷(图1)

《四梅花图》卷

扬无咎作
纸本
水墨
纵37.2 厘米
横358.8 厘米
扬无咎的墨梅
祖述北宋华光和尚(释仲仁)
据吴元素《松斋梅谱》记载:“墨梅自华光始”
他长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
“植梅数本
每发花时
辄床于其树下终日
人莫能知其意
值月夜见疏影横窗
疏淡可爱
遂以笔戏摹其状
视之殊有月夜之思
由是得其三昧
名播于世
”扬无咎得华光画法而自有变法和发展
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
“变黑为白”
更能表现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
此卷作于画家69岁
是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
一共四段
分别为:未开、欲开、盛开、将残
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
枝干皴擦用飞白法
花朵兼以双勾和没骨结合
用笔圆润
全卷纯用水墨
不施任何色彩
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画面给人以斑斓之感
据说无咎年青时所居之处“有梅树大如数间屋
苍皮斑藓
繁花如簇”
他常常临写摹画
因得其趣
最能表现梅树的形神
所以他的画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
卷后有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
书法笔势劲利
得欧阳询真髓
词风婉约清丽
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
暗寓一种隐情
引发观者无限的情思和感怀
此卷曾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珊瑚网书画跋》、《过云楼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著录
嘉庆初年为陆谨庭所得
专门筑“四梅花阁”以庋藏之
后流落于外邦
被程桢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
当时传为艺林盛事
又有元吴镇
明沈周、文徵明、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
前后多达三百余方
是扬无咎一件流传有绪的名迹
扬无咎(1097─1169年)
字补之
号逃禅老人
又号清夷长者
清江(今属江西省)人
寓居南昌
自称为东汉著名文学家扬雄之后
故其姓氏从“手”而不从“木”
生平事迹不详
他为人正直耿介
绍兴(1131─1162年)年间
奸相当道
朝廷对外妥协苟安
无咎“不直秦桧
累征不起”
一生没有作官
是一位藐视权贵的画家
他为梅花传神写照
以“墨梅擅天下
身后寸纸千金”
成为中国梅画的初始者之一
事实上
“画如其人”
无咎笔底高标清韵的梅花
正是画家素洁坚贞的高尚操守的化身
北宋仲仁和尚
会嵇(今浙江绍兴)人
住衡州华光山
平生酷爱梅花
每当开花时就移床其下
吟咏终日
偶月夜见窗间疏影横斜
萧然可爱
因以墨笔写之
得其三味
华光每写时
必焚香禅定
意适则一扫而成
具有文人画意趣
北宋画家
僧人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居衡州(今湖南衡阳)华光山
人尊为“华光长老”
因以为号
善画梅花
偶于月夜
就窗间疏影
水墨晕写
创为“墨梅”
此处指中国古代复制法帖的技法
由于没有印刷术
为使名家法帖得以流布
乃按作品的原样
勾勒出轮廓
再按照原作墨色浓淡与笔划轻重填墨
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
也称双钩廓填法
许多法书名迹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此法盛于唐代
宋代亦多见用
中国画技法名
不用墨笔为骨
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
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
唐代杨昇擅此法
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
欧阳询(557—641年)
字信本
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经历陈、隋、唐三朝
贞观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封渤海县男
欧阳询博览古今
书则八体尽能
尤工正、行二体
学王羲之、王献之
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
笔力险劲刻厉
意态精密俊逸
法度森严
世称“欧体”
于后世影响深远
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唐人张怀瓘评之曰:“真行之书出于大令
别成一体
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风神严于智永
润色寡于虞世南
”(《书断》)有《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诸名碑传世
《铁网珊瑚》
明赵琦美编
约成书于弘治、正德年间
书中著录古今书画名迹
分“书品”十卷、“画品”六卷
按时代记录每件作品的款识和题跋文字
除个别作品外
一般无考证
十二卷
明代张丑撰
张丑(1577—1643年)
字叔益、青父
号米庵
昆山(今属江苏)人
精鉴赏
富收藏
书名“清河”取自张丑的郡望所在地清河(今属江苏)
“书画舫”取自宋代黄庭坚诗“米家书画船”一句
此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体例仿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
以朝代为序编排
朝代之下列书、画家人名
人名下列其作品名
书中记述了张丑所藏、所见三国至明中期的书法49件、绘画115幅
抄录了有关这些书画藏品的诗文、题跋、印记等
同时
附有作者公正严谨的点评论证
是明代重要的美术史著作之一
中国古代书画著录书
清代顾文彬编著
十卷
前有光绪八年(1882年)自序
顾文彬(1811—1889年)
字子山
一字艮庵
江苏苏州人
官至浙江宁绍道台
精鉴赏
富收藏
该书所录作品
上自宋、元
下止于清初四王吴恽
皆为顾氏所藏
每件作品后均有题语
凡所考辨
俱甚精审
六十卷
清卞永誉编著
分《书考》、《画考》
著录其目见之清代以前的法书、名画
是书淬取著录书画诸体之长处
又分门别类
先纲后目
先总后分
先本文而后题跋
先本卷而后征引他书
辨其源流
别其真赝
考究详明
又用大小字体、眉注圈识分别正文与外录
条理井然
眉目清楚
自魏晋以来而迄清康熙时所传世之书画于此大备
书画之前有《书评》、《书旨》及《论画》
辑录诸家画论
此书著录宏富
尽管间有谬误
仍不失为一部考据精备之作
二十卷
清代吴升编著
吴升
字子敏
吴县(今属江苏)人
自幼雅好古物
尤精于鉴赏书画
此书前九卷著录法书
自三国魏起至明代止
记有每件作品的书写字数、行数及本文
第十卷为《元明贤诗翰姓氏》
录有元、明时期最著名的法书家小传
第十一卷至二十卷著录自东晋至明代的名画
详尽地描述画面
记录款识、题跋
并加以客观的评论
书前有宋荦及翁方纲序
吴镇(1280—1354年)
字仲圭
号梅花道人
浙江嘉兴人
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
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
卖卜为生
以诗文书画自娱
终生不仕
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
为"元四家"之一
善草书
师法怀素、杨凝式
多用于题画
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
沈周(1427—1509年)
字启南
号石田
晚号白石翁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世代隐居吴门
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
他早年承受家学
兼师杜琼
后博学宋元诸家
自成一格
一生布衣
优游林下
为人敦厚
笃于友谊
性情随和
胸襟磊落
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
尤以山水著称
有粗、细两种面貌
早年主宗王蒙
上追董、巨
以细笔为主
40岁以后博取诸家
着意于黄公望
风格逐渐变粗
形成粗笔风貌
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
笔墨疏简苍劲
格调雄健宏阔
其成熟时期的山水
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
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
于苍中带秀
刚中见柔
构图造境方面
无论繁复或简略
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
一改元人空寂之境
又着意于朴实的“质”
于拙中藏巧
他开创了“吴派”画风
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文徵明(1470—1559年)
原名壁
字徵明
后以字行
改字徵仲
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
家世武弁
自祖父起始以文显
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
他幼习经籍诗文
喜爱书画
文师吴宽
书法学李应祯
绘画宗沈周
少时即享才名
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
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
十次应举均落第
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
待诏翰林院
三年中目睹官场腐败
一再乞归
57岁回归故里
潜心诗文书画
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
尤精山水
早年师事沈周
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
自成一格
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
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
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和文坛的领袖
门人、弟子众多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项元汴(1524—1590年)
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
字子京
号墨林山人
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漆园傲吏等
收藏家、画家
家资富饶
广收法书名画
贮于天籁阁中
其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
储藏之丰
甲于海内
精鉴赏
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鉴藏印数十方
工绘画
兼擅书法
著有《墨林山人诗集》《蕉窗九录》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扬无咎四梅花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