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阅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图1)

《清明上河图》卷
北宋
张择端作
绢本
淡设色
纵24.8厘米
横528厘米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
茅檐低伏
阡陌纵横
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
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

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
概称“虹桥”
正名“上土桥”
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

桥上车马来往如梭
商贩密集
行人熙攘

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
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
城内商店鳞次栉比
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
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

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车马轿驼络绎不绝

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
甚至还有乞丐

他们的身份不同
衣冠各异
同在街上
而忙闲不一
苦乐不均

城中交通运载工具
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

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
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

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
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
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
设色淡雅
不同一般的界画
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
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收藏雅集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
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
繁而不乱
严密紧凑
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
大至寂静的原野
浩瀚的河流
高耸的城郭
小到舟车里的人物
摊贩上的陈设货物
市招上的文字
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
穿插着各种情节
组织得有条不紊
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
钤96方印

《清河书画舫》、《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

中国画技法
即线条较为工整
敷染墨、色略为粗放之画法

 指依靠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

以宫室、楼台、屋木等建筑为表现对象
又称“宫室画”、“屋木画”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
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

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
便于案头观赏

 指在绘画视点的组织上并无集中的明确焦点
而是采用所谓“步移景易”的分散视点群
将其分散到画面的各个部分
故名

散点透视法多用于中国传统绘画
尤其是手卷的创作中
虽然从一点上看全幅不符合透视法原则
但随着手卷的徐徐展开
每部分画面都是平视的效果
便于展现作品的整体和细部

绘画造型术语
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
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
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吴宽(1435—1504年)
字原博
号匏庵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

授翰林院修撰

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

后任吏部左侍郎
改掌詹事府
入内阁
专任典诰

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
十七年七月卒于官
谥文定
赠太子太保

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

工诗文
有《匏庵家藏集》

善书法
规模苏轼
自成一格
为明代著名书法家

十二卷
明代张丑撰

张丑(1577—1643年)
字叔益、青父
号米庵
昆山(今属江苏)人

精鉴赏
富收藏

书名“清河”取自张丑的郡望所在地清河(今属江苏)
“书画舫”取自宋代黄庭坚诗“米家书画船”一句

此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体例仿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
以朝代为序编排
朝代之下列书、画家人名
人名下列其作品名

书中记述了张丑所藏、所见三国至明中期的书法49件、绘画115幅
抄录了有关这些书画藏品的诗文、题跋、印记等

同时
附有作者公正严谨的点评论证
是明代重要的美术史著作之一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