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

阅读

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图1)

《张果老见明皇图》卷

任仁发作
绢本
设色
纵41.5厘米
横107.3厘米

此卷是元代画家任仁发人物故事画的代表作

图绘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及其弟子谒见唐明皇的故事

画面截取张果老施法术于明皇前的片断

图右侧一老者坐绣墩上
着青衣
双掌向上
面带微笑作言语状

身前一小童于布袋中放出鞍辔皆全的小驴
驴作奔跑状

左侧一人着黄袍
戴幞头
坐于椅上
头略低
对所发生的一切表现出关注的神情

此人身材壮伟
面相庄严
显然是唐玄宗李隆基

其身后站立的四名侍从神情各异

全图设色明丽古雅
人物表情生动细腻
瞬间的动态表现得极为成功
小驴的奔跑构成了全图的视觉中心
将所有人的目光集中于此
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性

张果老的沉着自如
唐玄宗略带惊讶的神情
表现得恰到好处
体现了元代人物画高超的艺术水平

本幅左下款署:“云间任仁发笔

”下钤“任氏子明”印

画面中部有清弘历题七言诗一首
末款“甲申夏六月上浣御题

”本幅钤“金匮宝藏陈氏仁涛”、“希世有”及清内府乾隆、嘉庆朝鉴藏印

前后隔水钤“八徴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金匮秘笈”、“太上皇帝之宝”、“乾清宫宝”鉴藏印

后纸有元康里巎巎、危素题二则
款下分钤“子山”、“正斋恕叟”、“危氏太朴”、“世外玄赏”印

又钤“仁涛铭心绝品”、“金匮室”、“仁涛”、“金匮室主”等鉴藏印4方

《秘殿珠林·续编》著录

任仁发(1254—1327年)
字子明
号月山道人
其先祖为邳县(今属江苏省)人
后迁居松江(今属上海)

擅长书法、绘画
画马尤其出色
曾奉敕画御苑马厩中的名马
得到皇帝的赏识

此外任仁发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专家
曾先后主持修治浙西吴松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
并有水利工程著作传世

他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古代一种常用的坐具
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之物而得名
又名“锦墩”、“鼓墩”或“坐墩”
可用草、藤、木、漆木、瓷、石等材质制成
造型多种多样
往往在亲友交往等非正式场合中使用

一种头巾
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

即将头巾裁出四脚
就头裹之
称“幞头”
又名“折上巾”、“软裹”
盖取便于武事

至唐时
两带以系巾
两带垂以为饰
所垂工脚
或圆或阔
用丝弦为骨
稍翘起
成为硬脚

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
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
即用木围头
以纸绢为衬
以铜铁为骨
就其上制成而戴之
取其缓急之便
不须对镜系裹
称为“军容头”

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
五代多二脚上翘
称“朝天幞头”
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

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唐玄宗(685—762年)
即唐明皇李隆基
712年至756年在位

执政前期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史称“开元之治”

后期朝政日渐荒废
终致“安史之乱”爆发
遂被尊为太上皇
后抑郁而死

职官名
见《周礼·天官》
执掌贡赋货藏
以供邦国之用

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或称“隔界”
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
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康里巎巎(1295—1345年)
字子山
号正斋、恕叟等
康里部人(康里为当时西北游牧民族部落)

幼肄业国学
博通群书
自幼受汉文化熏陶
其一生为官
多为文职

曾先后任秘书监丞、秘书大监、集贤直大学士、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知经筵事等职

工书法
楷书师虞世南
行、草书学钟繇、王羲之
是当时著名的少数民族书法家之一

危素(**3—1372年)
字太朴
一字云林
江西金溪人
一作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博学
善文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

善书法
曾受康里巎巎传授
工楷书、行书、草书诸体
尤精楷书

《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