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恽寿平汪懋麟像卷

阅读

禹之鼎恽寿平汪懋麟像卷(图1)

《汪懋麟像》卷

禹之鼎、恽寿平绘
纸本
设色
纵30.8厘米
横185.6厘米

《汪懋麟像》由禹之鼎绘制人物
恽寿平补绘背景

卷首淡淡云烟弥漫
汪氏席地而坐
把玩自己所藏的砚台珍品
旁有图书相伴
显示出高雅脱俗的文人趣味

山间遍铺青草
碧松苍翠
丛竹散布石间
远处溪水潺湲
清音入耳

画家描绘了一个清幽宜人的隐居所在
烘托出像主心仪山林、寄情诗文的出尘心境

清朝初年
修纂《明史》是一件大事
参与其中的皆为饱学之士
康熙年间的汪懋麟恭列当中
堪称佼佼者

汪氏自幼潜心诗文
笃志经史
最初从学于宿儒王岩
顺治末年从时任扬州推官的王士禛执弟子礼学诗

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
被选授内阁中书舍人
遂与聚集京师的文人名士往来频繁
学识、诗文随之深博精进
声名益著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左都御史徐元文奉旨监修《明史》
特荐汪懋麟等7人参加编写

在充任史馆纂修官期间
懋麟撰写传记若干篇
又为《崇祯实录》补入若干卷
因记述清晰明了
讨论精当严密
受到众人称许

他专职编写《明史》的时间不长
由于被调任刑部主事而只能兼及纂修事宜
不免遗憾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秋
他因事革职
返回乡里
就此结束了《明史》的编写工作

懋麟才气过人
在史学之外
诗、文、词、书俱佳

诗出入唐宋之间
兼取众长
自成一格
古文由王安石而达于韩愈
以气势浑厚见长

其诗作隽雅
与同里的汪楫并称“二汪”
享誉一时

汪懋麟(1640—1688年)
字季甪
号蛟门
晚年更号觉堂
扬州府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幼年专心读书
以求闻达

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舍人
刑部主事
居官时办事认真
不徇私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人构陷
夺官归里

自此
闭门论文著书
潜心学问

有《百尺梧桐阁诗集》、《百尺梧桐阁遗稿》、《百尺梧桐阁文集》行世

禹之鼎(1647—1716年)
字尚吉、尚基、上吉等
号慎斋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
以画供奉入畅春园

善画人物、山水
尤精写真

初师蓝瑛
兼学宋元诸家

肖像画面貌多样
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
所绘人物形神兼备
独具一格
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
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恽寿平(1633—1690年)
又名格
字正叔
号南田、白云外史等
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早年工绘山水
宗元人王蒙画风
笔墨清灵秀洁
意境萧散幽淡

后改绘花鸟
远师宋徐崇嗣
近学明人
注重写生
更发展了没骨技法

所画花鸟禽鱼很少用笔勾线
主要以水墨直接点染
追求天机物趣
一洗前习的画法而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影响极大
开创了 “常州画派”

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并称“四王吴恽”
亦称“清六家”

 王士禛(1634—1711年)
字子真、贻上
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
新城(今山东桓台)人

22岁中进士
官至刑部尚书

在职期间恪尽职守
廉洁奉公
成绩斐然
颇有政声

以诗蜚声海内
文坛人士备加推崇
尊为一代诗宗
领袖文坛数十年
与浙江朱彝尊齐名
时有“南朱北王”之称

他吸取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
加以充实和发挥
创立“神韵说”

其诗大多境界缥缈淡远
意味含蓄
早期亦有气势豪壮、格调苍劲、关心时局、同情百姓之作

他的散文也非常出色
包括序、跋、传、铭、书札、游记、随笔、小说等
都有独到之处

主要作品有《渔洋诗集》、《渔洋文略》、《池北偶谈》、《蚕尾集》、《香祖笔记》、《居易录》、《渔阳诗话》、《感旧集》等

当时的著名文人钱谦益称赞其云:“贻上之诗
文繁理富
衔华佩实

感时之作

测恰于杜陵
缘情这仁缠绵于义山”
“宗盟海内五十年
时人尊仰如泰山北斗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

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
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
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赞襄庶政
办理章疏等
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
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官名
又称总宪

明清时期都察院主管
掌院事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左、右各1人
正三品

十七年升正二品

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都察院设都御史1人

清顺治五年(1648年)定制
满、汉各1人

初制满员一品
汉员二品

十六年(1659年)改并二品

雍正八年(1730年)俱升为从一品

其右都御史为总督之兼衔
不设专员

徐元文(1634—1691年)
字公肃
号立斋
昆山(今属江苏)人

清顺治时期状元
授修撰

江南奏销案起
名列逋赋册中
降銮仪卫经历
四年后始复官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充翰林院掌院学士
后招为《明史》监修总裁官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

次年
为两江总督傅拉塔疏劾纵容子侄收受贿赂等
休致回籍

与兄乾学、秉义并称“昆山三徐”

著有《含经堂集》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

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
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
既记其言行动止
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

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

自唐代开始
前朝皇帝去世
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

此后
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

清代专设有实录馆
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
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王安
雄县人
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
命为皇太子伴读

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
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
多由王安保护

光宗即位
擢司礼秉笔太监
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

光宗去世
熹宗即位
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
迁住哕鸾宫

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王安石(1021—1086年)
字介甫
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庆历时期进士

初知鄞县
颇有政绩

神宗继位
王安石上书陈述各项制度的弊端
阐明改革主张

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
次年拜相
开始推行青苗、均输、市易等新法
史称“王安石变法”

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
新政屡遭阻碍

熙宁七年(1074年)、九年(1076年)先后两次罢相
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元丰三年(1080年)封荆国公
世称“荆公”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或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
或评价人物
或寄情山水
皆雄健简练
奇崛峭拔
富有感情色彩
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
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了思想深度
布局灵活而又曲折多变

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
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
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

后期多写景诗、咏物诗
抒发一种恬逸的情趣
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行世

韩愈(768—824年)
字退之
鄧州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因其郡望为昌黎
世称韩昌黎

25岁登进士第

仕途坎坷
屡遭贬谪
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又称韩文公

唐代中期的文学家
继承儒家道统思想
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

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马说》、《送李愿归盘古序》、《进学解》等
均收入《昌黎先生集》

汪楫(1636—1699年)
字舟次
号悔斋
安徽休宁人

为人刚直
意气伟然
力学不倦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
授翰林院检讨
任《明史》编纂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作为清朝正使赴琉球册封国王
离开时不受当地按例馈赠
琉球人建“却金亭”纪念

归国之后
撰写《中山沿革志》二卷
论述中山的地理沿革
又《使琉球杂录》四卷
记述所见的琉球风俗

后任河南府知府、福建布政使

著有《悔斋正续集》、《观海集》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禹之鼎恽寿平汪懋麟像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