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

阅读

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图1)

《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
清乾隆
董邦达绘
纸本
水墨
纵193.5厘米
横158厘米

作者款识:“臣董邦达恭写

”下钤“臣邦达印”白文方印、“文学侍从”朱文方印

乾隆皇帝御制诗:“世界空华底认真
分明两句难踈亲

最中第一尊崇者
却是忧劳第一人

梦中自题小像一绝
甲子夏五所记也
乙丑季夏清晖阁再书

”下钤“虚忠澂照”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

“甲子”是乾隆九年(1744年)
乾隆皇帝时年34岁
“乙丑”是乾隆十年(1745年)
乾隆皇帝时年35岁

画幅内钤有清内府及乾隆皇帝玺印:“避暑山庄”朱文方印、“澂观”朱文椭圆形印、“绘事践素”白文椭圆形印、“陶冶性灵”朱文方印

图绘崇山峻岭、溪水潺潺的郊外
乾隆皇帝身着汉装坐于石案旁
目视着童子烹茶的情景

石案上除有茶杯外
还有弦琴及书本
显现出他于茶道之外的文化修养

此图构思巧妙
作者并没有将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画得身高体大
而是将他融入于自然山水之中
然后又通过山环水抱、苍松围绕的构图方式
将其自然地归笼到了画幅的中心部位
从而突显了其个人形象及至尊无上的皇权地位

图中的山石结构繁复而错落
笔法尖峭
皴法松秀
既有元人遗韵
又得宋人笔墨之工
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世外桃源的清幽雅境

实际画中的乾隆皇帝肖像
当出自郎世宁之手

此画轴包首处贴有黄签
题“澄观斋殿内东阁东墙面西挂”
点明了此图作为室内装饰画
曾被挂于避暑山庄的澄观斋殿内

董邦达(1699—1769年或1774年)
字孚存
一字非闻
号东山
浙江富阳人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

乾隆二年(1733年)授编修
官至礼部尚书

善书画
书法擅长篆隶
颇得古法

山水宗法元人
善用枯笔

有评者谓其可与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并驾

他长年服务于宫廷
为乾隆时期著名的词臣书画家
参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内府图书的编纂

卒谥文恪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职官名
见《周礼·天官》
执掌贡赋货藏
以供邦国之用

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
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
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

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

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

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
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
处理政务等
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中国画技法之一
属辅助性用笔
为突出形象之用

“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
“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
烘托画面形象

郎世宁(1688—1766年)
意大利米兰人
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
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
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
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
次年抵达澳门
起汉名郎世宁
继而北上京师
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
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

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
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
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
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
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
终年78岁

包在手卷背面开头部分的锦
一端与天杆相连
一端与覆背相连
其靠近天杆处常见贴有狭长的签条

当手卷卷拢时
包首起着保护和装饰手卷的作用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