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李图南听松图像卷

阅读

禹之鼎李图南听松图像卷(图1)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禹之鼎、王翚合绘
纸本
设色
纵30.8厘米
横133.3厘米

本幅绘李图南肖像
卷首王翚隶书题:“听松图”

下钤“耕烟散人”印

款署:“广陵禹之鼎写照

”下钤“禹之鼎”、“慎斋”印2方

末款署:“岁次丁丑小春上浣为简庵先生布景

耕烟散人王翚

”下钤“石谷子”、“王翚之印”印2方

左下角钤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写真”印

前后隔水钤有“颐寿堂印”、“觯斋”、“范阳郭氏珍藏书画”等收藏印多方

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
山水补景为王翚所绘

山水清逸
玉树临风
湖山幽远
李图南坐于树下石上
神态安详宁静

据图上王翚题可知此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画中人面相清俊
年纪尚轻

禹之鼎在创作此幅肖像画时年届50岁
正是其创作高峰期

此图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现
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极淡的色彩略加烘染
衣纹用笔流畅
较好地表现出丝织品的质感

王翚补绘山水笔墨松秀
揖让有度
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
又将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质怡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图中人物与王翚的水墨山水相配合
相得益彰
清逸之气溢于画卷

两位大师之笔融于一图
构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画的艺术精品

李图南(生卒年不详)
字开士
号简庵
连城(今广西境内)人

清康熙时举人
雍正年间以县令赴京学习政事
任职于户部湖广司
后以母病归
卒于乡

究心治学
以反躬切己为务
认为学者惟名利之害为最大
惟有超越名利之思方可与之共学

为康雍时期名士

禹之鼎(1647—1716年)
字尚吉、尚基、上吉等
号慎斋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
以画供奉入畅春园

善画人物、山水
尤精写真

初师蓝瑛
兼学宋元诸家

肖像画面貌多样
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
所绘人物形神兼备
独具一格
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
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或称“隔界”
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
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郡名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幽州为范阳
治所在今北京西南
统辖今北京市和天津、河北部分地区

人物画的一种
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
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
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
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
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
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
指用墨线勾画物象
不施任何色彩者
名为“白描”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禹之鼎李图南听松图像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