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梅瓶

高37.1厘米
口径4.7厘米
足径7.8厘米

  瓶小口折沿
短颈
丰肩
肩下渐收敛
圈足
通体施白釉
釉色柔和洁净
白中闪黄
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
腹部刻缠枝莲纹
胫部刻上仰蕉叶纹

  此瓶造型挺拔
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使用时应配有木座
釉质滋润
刻花清晰
刀法婉转
深浅不一
特别是所刻莲花
简洁典雅
线条流畅
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刻花、划花是定窑常见的装饰方法
常用于瓶、钵、碗、盘上
纹饰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
盛烧于北宋
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
画面简洁生动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
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盘、碗因覆烧
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
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
其特点是雕刻较深
花纹有层次
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
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
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
故亦常称刻划花
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
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瓶式之一种
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
瓶体修长
小口
短颈
丰肩
肩下渐收敛
圈足
有的附盖
梅瓶为盛酒用具
自宋代开始流行
元代梅瓶除圆形外
尚有八方形
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
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
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
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
枝叶相互缠绕
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
统一中寓变化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
其绘花朵上下周转
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
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
以莲花为主题者
称缠枝莲
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
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
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
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
此后
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装饰纹样的一种
一端尖锐
一端较宽
作蕉叶的形式
蕉是“芭蕉”的略称
蕉叶即芭蕉叶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萱草
又名鹿葱、忘忧、宜男
是属于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草本植物
俗称黄花菜、金针菜
据说它有助于孕妇生男
因而又有“宜男萱”之称
《草木记》谓:“妇女怀孕
佩其花必生男”
故古礼规定
萱草宜种于母亲所居住的北堂之畔
于是后世多以萱堂作为母亲或母亲居住地的代称
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
宋代受中国花鸟画题材影响
瓷器上的鸭纹最为丰富
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多以此为装饰题材
既有单独的鸭纹
也有以鸭为主体的组合纹饰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