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真品,瓷器,图片,鉴赏

阅读

                               宋时期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br>真品<br>瓷器<br>图片<br>鉴赏(图1)

  钧窑蓝釉三足筒式炉
北宋—金
高20厘米
口颈26厘米
底径14.5厘米

  炉直口
深腹折底
宽圈足
折底处有三处露胎痕
呈长条状
原为三足
后磨去
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
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现象
口沿、足边处呈酱色

  “蚯蚓走泥纹”系指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
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
它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走泥纹”产生的原因较复杂
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
施釉又特别厚
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
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
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
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
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
称“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
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
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
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属于高温颜色釉
从天青釉演变而来
创烧于清康熙年间
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
故称“天蓝釉”
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
呈色剂为氧化钴
最早出现于元代
但传世品不多
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官钧瓷釉的特征之一
因钧釉釉层颇厚
在窑变烧制过程中在较低温时
釉产生裂纹
后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纹
其形似雨后蚯蚓在泥上走过状
故名
  说法即宣说佛法
以化导利益众生
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将成型而未上釉的坯体先进行一次焙烧
称素烧
温度约在800—1100℃以上
唐三彩器一般采用二次烧成法
即先素烧
然后施彩色釉
再第二次烧成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宋时期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真品,瓷器,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