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沧洲趣图卷

阅读

沈周沧洲趣图卷(图1)

《沧洲趣图》卷

沈周作
纸本
设色
纵30.1厘米
横400.2厘米

引首柳楷题“滄洲趣”三字

后纸自识:“以水墨求山水
形似董巨尚矣

董巨於山水
若倉扁之用藥
蓋得其性而後求其形
則無不易矣

今之人皆號曰:'我學董巨'
是求董巨而遺山水

予此卷又非敢夢董巨者也

後學沈周志钤引首印“煮石亭”
款下钤“启南”、“石田”二印

此图所绘沧州为明代属直隶河间府的沧州
地处北方
沈周未曾到过
他只是表现山川之性和趣
故图名“沧洲趣”

画面作平远布局
主要撷取江南水乡的景致
山丘逶迤
水面浩渺
坡岸伸展
杂树成林
一派南方山川秀丽风光

同时又融入了北方山峦雄阔之势
积叠的山石多尖峻的棱角
显得坚硬凝重
坡岸、平台亦转折尖直
棱角分明
其质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征
无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阔气势

画法亦源自董巨
运用善于表现江南山水的披麻皴、点苔、圆润中锋和水墨渲染等技法
然运笔于中锋中时见外笔、侧锋
转折粗重
平台轮廓多整饬线条
细劲有力
披麻皴也变为研拂式的短笔皴
率意凝重
点苔亦墨深笔厚
圆横交错

总体笔墨形式刚柔相济
苍中带秀
既具董巨的秀润之韵
又呈较强的硬度和力感
恰当地表现了沈周心目中的沧州之趣

后纸自题是对本图艺术表现的很好的注脚

意即作为文人画家所崇尚的前贤董源、巨然
描绘自然山水犹如名医仓扁用药
是先了解本性
后求其形状
于是无往而不易
必深得山水之真性情

倘一味摹仿董巨的笔墨形式
则仅得董巨之外表形貌
自然山水的真性情却丧失了
所谓“求董巨而遗山水”

沈周创作此画
即从表现自身所熟悉的自然山水出发
并着重揭示其本性和真趣
在此前提下才灵活运用董巨的笔墨
故虽自谓“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
实则却深悟了董巨山水之妙并得其遗意

可见沈周对“师法古人”和“师法自然”两者的认识是相当辩证的
也是他卓然有成的原因之一

沈周(1427—1509年)
字启南
号石田
晚号白石翁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世代隐居吴门
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

他早年承受家学
兼师杜琼
后博学宋元诸家
自成一格

一生布衣
优游林下
为人敦厚
笃于友谊
性情随和
胸襟磊落
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
尤以山水著称
有粗、细两种面貌

早年主宗王蒙
上追董、巨
以细笔为主
40岁以后博取诸家
着意于黄公望
风格逐渐变粗
形成粗笔风貌
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
笔墨疏简苍劲
格调雄健宏阔

其成熟时期的山水
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
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
于苍中带秀
刚中见柔

构图造境方面
无论繁复或简略
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
一改元人空寂之境
又着意于朴实的“质”
于拙中藏巧

他开创了“吴派”画风
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

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
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
多为四字
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

因开卷时首先见其
故称“引首”
最早在明初出现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

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
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
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
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山水画技法名
“三远”之一

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
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

”山水画皴法之一
亦称“麻皮皴”
由五代董源创始
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
疏林野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麻皮皴

”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
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
董源多运短披麻皴
巨然喜用长披麻皴
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画技法之一
属辅助性用笔
为突出形象之用

“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
“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
烘托画面形象

董源(
—962年)
五代时南唐画家

一作元
字叔达
钟陵(今江西进贤)人
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

《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
但传世寥寥

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
今仅见“水墨”一路
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
幽旷平和
得山水之神气
意趣天真
品格高古
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

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
与之并称“董巨”

巨然
五代宋初画家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南唐亡
至开封(今属河南省)
为开元寺僧

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
山顶多作矾头(石块)
与董源并称“董巨”
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沈周沧洲趣图卷”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