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花瓷三足盘,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花瓷三足盘<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花瓷三足盘

高3.2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距10.2厘米

  盘敞口
斜壁
浅腹
平底
下承以三足
里外黑釉地上布满月白色火焰状斑迹
外底中心无釉

  黑釉花斑三足盘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独特器物
在传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
以罐类和壶类为多
这种三足盘比较少见

  三足盘是唐代流行的盘式之一
品种有青釉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种
从装饰效果看
如果说唐三彩陶器色彩丰富
那么这件花瓷盘与之相比
其火焰般绚烂夺目的窑变釉色更具有粗犷豪放的美感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
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
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
釉料相互融合、浸润
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
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
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
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
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
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
这些窑址**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
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
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文献上称“花瓷”
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
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
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
或作有规律的排列
或任意挥洒
彩斑或形似树叶
或似云霞
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
再经高温焙烧
釉彩熔融流动
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绞胎为唐代瓷器生产中出现的新工艺
流行于唐、宋时期
其做法是用白、褐两种颜色的泥绞出木理纹及团花、水波、行云等纹样
宋代还出现了羽毛状花纹
这种工艺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绞胎器物以河南巩义窑产品最具代表性
常见器物有瓶、罐、盘、枕等
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
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
入铅做助熔剂
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
也可以先烧素胎
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
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
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
有的一色单用
有的多色混合使用
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
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
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
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
多用作随葬明器
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
其器类繁多
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
均有制作
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花瓷三足盘,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