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邢窑白釉皮囊式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邢窑白釉皮囊式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通高12.5厘米
口径2.2厘米
底径12.5厘米

  壶提包式
上窄下宽
形似袋囊
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
中间有一曲柄
另一侧饰一曲尾
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
中间亦饰凸线一道
此壶通体施白釉
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
釉泛青白色
平砂底
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
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
可与青瓷分庭抗礼
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
它不以纹饰取胜
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
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
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
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
故名
始烧于隋代
唐代为繁荣期
盛产白瓷
胎质细腻
釉色洁白
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
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
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
端溪紫石砚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
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
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
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陆羽(733—804年)
名疾
字鸿渐
自号桑苎翁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出身孤苦
敏而好学
上元元年(760年)
隐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
与江南名僧皎然结为“忘年缁素之交”
史称“更隐茹溪”
其后
辗转于各地的名山大川
品茗弄泉
研创茶学
写就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建中四年(783年)
隐居信州广教寺(后改茶山寺
在今上饶市一中校园内)
贞元二十年(804年)
在湖州青塘别业病逝
长眠于杼山
作为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其有《杼山记》、《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吴兴图经》、《南北人物志》、《湖州刺史记》等行世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邢窑白釉皮囊式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