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越窑青釉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越窑青釉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越窑青釉
高14.2厘米
口径6.1厘米
足径7.4厘米

  壶撇口
短颈
溜肩
圆腹
椭圆形圈足
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
另一侧为曲柄
壶身饰直线纹四条
将壶身分为四瓣形
壶内外施釉
釉色青中闪黄
晶莹透澈
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1936年
注子**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年)墓
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
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
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
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壶为注子

  1954年
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故宫博物院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
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句
今人所谓越窑
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
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
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
其制瓷业不断发展
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
至北宋中期衰落
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
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
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
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
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注子为唐人对壶的称谓
唐代李匡文《资暇集》云:“元和初
酌酒犹用樽杓
所以承相高公有斟酌之誉
虽数十人
一樽一杓挹酒而散
了无遗滴
居无何
稍用注子
其形若罃
而盖、嘴、柄皆具
”后宋、明之人仍引此说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越窑青釉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