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秋林独钓图轴

阅读

朱耷秋林独钓图轴(图1)

《秋林独钓图》轴

朱耷绘
纸本
墨笔
纵197.5厘米
横57.3厘米

款署:“驴”

钤白文印二方:“一字年”、“技止此身”

图绘凋零的树木被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
一湖静水之上只见高士孤身垂钓
空旷荒寂的意境中孕含着作者对明朝故土的无限怀念

此图无年款
根据署款“驴”字
推断此幅为朱耷57岁(1682年)左右的作品

这时期其山水画还深受元人倪瓒、黄公望
明人董其昌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笔墨特色

本幅构图取法倪瓒一河两岸式的布局
以简洁疏朗的物象表现出荒寒的萧条景致

山石画法取自黄公望
其轮廓以尖硬的线条勾勒
石面略作皴染
于散漫随意中不失古雅的情趣

整体画风则显现出董其昌明洁秀逸、华姿润泽的艺术风貌

朱耷(1624—1705年)
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
封藩南昌
遂为江西南昌人
谱名统『0137』
小名耷

清顺治五年(1648年)落发为僧
法名传棨

一生字、号、别号甚多
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

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
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
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

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

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
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
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
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

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
似“哭之”、“笑之”
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
哭笑不得
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

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

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
淳朴圆润
自成一格

朱耷中晚年
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倪瓒(**1—1374年)
字元镇
号幼霞
别号云林子等
无锡(今属江苏省)人

家境豪富
筑“云林堂”、“清閟阁”
工诗文
善画山水、竹石
长于书法
谙熟音律

中年以后
既信奉道教
又崇尚佛学
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
欲借玄窗学静禅”

到了晚年
索性卖去田宅
疏散财产
弃家遁迹
“扁舟蓑笠
往来湖泖间”
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
思想愈加空寂

其山水宗法董源
参以荆浩、关仝笔法
用笔方折
创“折带皴”写山石
画树木兼师李成

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
意境清远萧疏
自谓“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

书法从古隶入手
又以“二王”为宗

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黄公望(1269—1354年)
字子久
号大痴道人

本姓陆
名坚

字子久
号一峰、大痴道人
晚号井西老人

/常熟(今江苏)人

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
曾入狱
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
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

他专擅山水
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
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
为“元四家”之首
著有《山水诀》

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
号思白
又号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
卒谥文敏

精于书画鉴赏
富收藏

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
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
自谓于率易中得之
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
但并不泥古
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
拙中带秀
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并以其为代表
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朱耷秋林独钓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