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澄兴安岭图轴

阅读

张若澄兴安岭图轴(图1)

《兴安岭图》轴
清张若澄绘
纸本设色
纵176.3
横91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贮避暑山庄 五玺全 宝笈三编清朝的发祥地是我国的东北地区
因而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等处备受清代帝王的重视

史载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七日
乾隆帝行围至都呼岱
次日登兴安大岭
御制长歌以纪之

是图即为张若澄根据此诗诗意绘制而成
钩摹出的山巅行营巧妙点出皇帝亲临兴安岭的主题
但见山势高峻
重林叠嶂
曲径蜿蜒
烟气散漫
正与诗中对兴安岭雄伟崇峻的赞美妥帖契合

画上有嵇璜楷书乾隆帝《御制登兴安大岭歌》

清时
此图藏于避暑山庄

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古物陈列所
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
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包括此图在内的二十余万件文物运至紫禁城
其中书画均钤盖该所文物保藏的库房—宝蕴楼为印文的印章以示归属
图上“宝蕴楼书画录”朱文方印即是

1947年
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此图转徙院内其他库房收藏

张若澄(生卒年不详

清乾隆年间人)
字镜坚
一字铄雪
号款花庐主人
桐城(今属安徽)人

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
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擅长水墨山水、花卉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
共有三编
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
共四十四卷
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共四十卷
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共二十八函
一百二十册

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
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
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

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

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

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
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
处理政务等
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嵇璜(1711—1794年)
字尚佐
号黼庭
晚号拙修
江苏无锡人

清嵇曾筠子

雍正进士
授编修

乾隆元年(1736年)命南书房行走

历左副都御史
工、户部侍郎

乾隆十八年(1753年)
黄、淮并涨
受命督修堤防
并参与治理南河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授河东河道总督
曾主黄河改道北流
未被采纳

后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任四库全书馆、三通馆、国史馆正总裁

历官60年
资深望重
晚年值和珅当权
随人俯仰
不敢异议
高宗亦视其为庙堂摆设之古董

加太子太保
为上书房总师傅

卒谥文恭

1914年2月4日成立
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
治格任所长

此前
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
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

对外开放后
所内举办了大量展览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15年
在已毁的咸安宫的基础上
建设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

抗战时
其随故宫迁运文物

1947年
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

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
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今辽宁省沈阳市

盛京是清代龙兴之地
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关外建立的最后一座都城

1625年3月
努尔哈赤率众迁都沈阳

随着后金政权在东北势力的发展
盛京都城城垣及皇宫的建筑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努尔哈赤、皇太极死后葬于此地的福陵和昭陵

清入关后
统治者为了使皇室贵胄子弟永记清朝开国创业之艰难并缅怀先祖
定期至盛京恭谒祖陵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
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

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

此前
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
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

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
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

当年6月开工
历时一年
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
交付使用
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

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
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
青铜、书画、陶瓷、金玉
至珍且奇
因定名曰“宝蕴楼”

1947年
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张若澄兴安岭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