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松溪渔炊图轴

阅读

吴伟松溪渔炊图轴(图1)

《松溪渔炊图》轴

吴伟绘
绢本
水墨
纵122.8厘米
横75厘米

本幅自识:“小仙

”钤有李智超收藏印多方

作者曾浪迹江湖为职业画家
“独乐与山人野夫厚”
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

所绘渔乐、栖憩、耕读等内容亦多取自现实生活
人物形象质朴
环境真实
境界自然
极少文人隐逸画中的理想化色彩
此图即为一例

图绘远山如屏
水烟渺茫
近景山崖峭壁
老松虬曲
溪岸泊船
一翁低头吹管助燃炉火
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此图画法主要从南宋马远、夏圭而来
取一角之景
大斧劈皴山石
大片水墨渲染水面
人物衣纹方劲简练
笔锋迅疾外露

而笔墨和线条独具的粗劲力度、纵放气息
整幅画作表现的野逸之趣、透露出的反雅谐俗之气
则是吴伟的自家特点

吴伟(1459—1508年)
字士英
又字次翁
号小仙
江夏(今湖北武汉)人

一生经历了几次从宫廷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过程

幼岁家道破落
被湖广左布政使钱昕收养
即学绘画

17岁至南京
受到公卿士大夫器重
声誉渐著

20多岁时游京师
应召入宫
宪宗授以锦衣卫镇抚
待诏仁智殿
因个性倔强
不事权贵
不久即放归南都
在金陵一带藉画谋生

30余岁孝宗登位时
二次征召入宫
待遇更高
授官锦衣百户
御赐“画状元”印
并恩准荣归老家武昌祭祖
在京赐西街府第
但他不耐拘束的性格和对官场的认识
使其在入宫两年后即“称疾归
居金陵秦淮上” (明·何乔远《名山藏》)
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职业画家生活

武宗继位后
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召他入宫
他却因饮酒过度而猝死
年仅50岁

吴伟恃才负气
放浪形骸
喜剧饮狎妓
常短褐垢脸
故创作也多狂放之迹

擅长山水、人物
山水承戴进衣钵
主宗南宋“院体”
更趋粗简放逸
也有融诸家之长的集大成面貌

人物画早年以工笔白描法为主
承北宋李公麟传统
后出现粗笔画法
呈水墨写意面貌
其源出自南宋马远、夏圭和梁楷“减笔画”

他是继戴进之后的“浙派”大家
以粗劲纵横之笔
挥洒淋漓之墨
进一步发展了雄健豪放之风
增强了力度、动感和气势
“浙派”后学主要宗法吴伟画风
故又有“江夏派”之称

马远(生卒年不详
南宋宁宗时期人
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
字遥父
号钦山
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
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

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

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
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
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长大的

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

擅画人物、山水、花鸟

山水始承家学
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
构图多用边角形式
有“马一角”之称
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

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

夏圭(生卒年不详)
一作夏珪
字禹玉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南宋画家
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

宁宗时任画院待诏
赐金带

善画山水
属水墨苍劲一派
喜用秃笔
下笔凝重
继承发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

取景简练
常以半边景物表现空间
与马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马一角
夏半边”之称

中国画技法名称

皴法是指用画笔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
“斧劈皴”是皴法的一种
画家采用毛笔横扫
用笔极有力度
以表现山脉坚硬之石质
犹如巨斧劈出一般
很有特色
故名“斧劈皴”

中国画技法之一
属辅助性用笔
为突出形象之用

“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
“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
烘托画面形象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吴伟松溪渔炊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