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高逸图轴

阅读

董其昌高逸图轴(图1)

《高逸图》轴

董其昌作
纸本
墨笔
纵89.5厘米
横51.6厘米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
董其昌正赋闲居家

由于其子与乡民发生冲突
导致其宅被焚
家资尽丧
此即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

董其昌被迫避祸他乡
惶惶往来于吴兴、镇江之间

虽然半年后事态逐渐平息
但董似乎心有余悸
仍旧频频四出游历、访友

此图即为第二年董氏去镇江、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
与蒋氏泛舟荆溪时的即兴之作
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

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氏典型的笔墨技法
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
行笔以侧锋为主
笔墨苍逸
极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

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
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
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
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
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
须笔笔转去

此秘诀也

”树过于直
不免枯燥、呆板
有曲折才见变化、生意

观此图之树
确实起到了点醒画面的作用

近景之树
不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
填补了湖面的大片空白
同时也是作者刻意表现的另一主要物象
它们攲侧的走势以及相互之间纠结牵引的姿态
都使冷寂空阔的景色趋于活跃
表现了董其昌多方面的笔墨技巧

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
号思白
又号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
卒谥文敏

精于书画鉴赏
富收藏

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
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
自谓于率易中得之
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
但并不泥古
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
拙中带秀
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并以其为代表
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太湖
在江苏吴县西南
跨江苏、浙江二省
景色优美
湖中小山甚多
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也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倪瓒(**1—1374年)
字元镇
号幼霞
别号云林子等
无锡(今属江苏省)人

家境豪富
筑“云林堂”、“清閟阁”
工诗文
善画山水、竹石
长于书法
谙熟音律

中年以后
既信奉道教
又崇尚佛学
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
欲借玄窗学静禅”

到了晚年
索性卖去田宅
疏散财产
弃家遁迹
“扁舟蓑笠
往来湖泖间”
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
思想愈加空寂

其山水宗法董源
参以荆浩、关仝笔法
用笔方折
创“折带皴”写山石
画树木兼师李成

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
意境清远萧疏
自谓“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

书法从古隶入手
又以“二王”为宗

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用以表现山石纹理的技法之一
状似折起的带子
故名
为倪瓒所创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著

共四卷
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旧帖
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
卷三和卷四为作者记事、评诗文等杂言随笔

本书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
提倡文人画
崇尚文人绘画的韵致

其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重要的影响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董其昌高逸图轴”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