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越窑青釉四系瓶,真品,图片,鉴赏

阅读

                               唐时期越窑青釉四系瓶<br>真品<br>图片<br>鉴赏(图1)

  越窑青釉四系瓶

高35厘米
口径18.9厘米
底径11厘米

  瓶盘口
细颈
溜肩
肩部立有圆形四系
椭圆腹
腹下渐收
平底
釉呈青绿色
里外釉开片
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
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
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
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
造型亦丰富多样
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
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
晚唐时花纹增多
图案题材广泛
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
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
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此器是初唐时越窑瓷中之精品
器形较大
造型规范端庄
为罕见的佳作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
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句
今人所谓越窑
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
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
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
其制瓷业不断发展
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
至北宋中期衰落
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
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
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
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
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瓷器釉色名
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
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呈现青绿色泽的釉
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
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
至唐代日臻完美
被誉为“千峰翠色”
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
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
明清之际
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
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
苍翠欲滴
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
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
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
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
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
还未形**为性的装饰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经高温烧制后
呈青绿色或青黄色
所以称为青瓷
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东汉晚期窑址**的青瓷
质地致密
透光性好
吸水率低
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
器表通体施釉
胎釉结合牢固
釉层透明
莹润光泽
清流淡雅
秀丽美欢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
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从东汉起
历经六朝
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
青瓷始终盛烧不衰
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陆羽(733—804年)
名疾
字鸿渐
自号桑苎翁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出身孤苦
敏而好学
上元元年(760年)
隐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
与江南名僧皎然结为“忘年缁素之交”
史称“更隐茹溪”
其后
辗转于各地的名山大川
品茗弄泉
研创茶学
写就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建中四年(783年)
隐居信州广教寺(后改茶山寺
在今上饶市一中校园内)
贞元二十年(804年)
在湖州青塘别业病逝
长眠于杼山
作为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其有《杼山记》、《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吴兴图经》、《南北人物志》、《湖州刺史记》等行世

  李唐(约1049—1**年)
字希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
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入宫廷宣和画院供职
金兵陷汴梁(今河南开封)后
南渡流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
以近八十的高龄入绍兴画院
其山水宗法荆浩、关仝、范宽
又加以变化
布局多取近景
突出主峰或崖岸
山石作小斧劈皴
墨色与勾皴往往一次完成
用笔劲健
积墨深厚
画风沉郁雄壮
晚岁遂自成一家
开启南宋山水画一代新风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共创南宋“院体”
画史并称为“南宋四家”
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采薇图》卷等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
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
其特点是雕刻较深
花纹有层次
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
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
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
故亦常称刻划花
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
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
划痕较浅
转折灵活
曲线为主
粗细一致
流畅活泼
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
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
布局匀称
             
陶瓷纹饰工艺
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
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
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
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
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
成熟于北宋后期
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
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
菊花次之
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
讲求对称
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
纹饰生动活泼
线条流畅
              
  印身侧面无雕琢
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
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
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烧窑用的支具之一
有些瓷器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
在器底以三或五枚细小尖锐的支钉等距支住器物
入窑焙烧
烧成后器底留有细小的露胎支钉痕
         


声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了解更多“唐时期越窑青釉四系瓶,真品,图片,鉴赏”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收藏雅集网》微信公众号。